二次习作:提升学生自主修改能力的有效策略 作业批改,要让学生易于接受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3期 总第5101期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3期  下一期
二次习作:提升学生自主修改能力的有效策略
来源: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 作者:曹新丽 发布日期:2015-08-28 15:22:4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这样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一、传统习作教学模式的弊病    
    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主要是,揭示习作内容及要求——指导写法——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在教师指导写法的统一要求下,很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习作个性化不鲜明,缺乏创造性。一周两节课的作文教学时间,教师指导用去一节课,学生拟定草稿用去一节课,课内就不能完成修改与誊写,往往要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第二周为达到作文量的要求又进行新的作文训练,教师讲评无法落到实处。“作文难”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成为了教师教的难题。一次次写作,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批阅,学生习作质量的提升与教师耗费的精力远不成正比。
    二、抓住关键点,解决问题症结
    如何解决难题,突破瓶颈?笔者认为要抓住这样两个关键点。
    质量目标的保证。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为完成规定的习作次数,忽视了质量目标的达成。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类型简单,以记叙文为主,再辅之以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因此,为保证每次记叙文训练质量目标到位,就不能只关注训练次数,而要每次训练都扎实进行、有效提升。
    训练时间的保证。每周两节作文课要想将指导、拟定草稿、修改、誊写、讲评多个环节教学目标执行到位,时间来不及。如果按指导一节课,拟定草稿一节课,修改誊写、讲评各一节课计算也要四节课时间,也就是说,两周作文训练的课时数才能保证一篇作文训练到位。如果占用学生课后的两节课时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课后完成的质量远不如课内完成的质量高。
    三、二次习作,提升自主修改能力
    笔者尝试采用“二次习作”形式提高学生自主修改能力,从而达到习作训练实效,具体做法如下。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积累,为初次习作提取素材做好铺垫。课前布置作文训练主题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关注周围生活。学生在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增强写作时表达的信心和欲望,培养自我创新能力。
    初次习作,学生围绕主题自由表达。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初次作文时的自由表达,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学生的初稿,尽管良莠不齐,但因为自由发挥,是一篇篇充满个性的习作。
    教师做到“批而不改”。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变成“教师的作文”。教师想真正达到批改的有效性,使批改具有启发性,就要“批而不改”。教师要通过“批”这个评价手段,帮助学生找到初次习作的得与失。通过细致眉批和点评性总批对学生初次习作中语句表达、段落层次、中心立意等方面作具体点拨与指导。
    二次作文,提升习作质量的重要手段。第二周作文课是前一周作文课的延续,重点是讲评和学生二次习作。教师课前将批改好的学生初次作文分类整理,做好记录。在讲评课上,由于教师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点,有的放矢,再加上分析学生实例,指导不空洞,所以教学颇有实效。讲评指导后,学生针对教师批语和讲评中所提出的要求与问题,对初次作文进行修改,进行二次作文。在二次作文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反思与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内容与初次作文相比往往有很大进步。
    教者经过几次实践探索尝试,将一次主题习作训练分两周完成。第一周:初次作文,自由表达——教师细批整理;第二周:初次作文讲评——学生反思修改——学生二次作文——教师二次批改。     这样的步骤保证了每次习作训练质量目标的达成,同时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习作次数也达标。二次习作后,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写作的热情,他们也就更加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