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沉默,让学生行为更“绅士” 数学教学中绘画手法的运用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3期 总第5101期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3期  下一期
沉默,让学生行为更“绅士”
来源: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 作者:杨小网 发布日期:2015-08-28 16:28:37

    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常上演着这样的场景:办公室里总有几个“常客”被老师请来,有的老师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的老师搬上“救兵”,一起苦口婆心;还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有过错时,施加必要的惩罚才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然而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常客”们有的充耳不闻,有的嗤之以鼻,有的甚至与老师顶嘴。
    古人云:“沉默是金。”笔者认为,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艺术”,老师不说话或少说话,往往能向学生传递出丰富且难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功效。
    一、沉默=暗示
    心理学认为,小学儿童可塑性很大,他们有善于模仿、易于接受暗示等特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身作则,当好模范。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教师给学生以身示范的暗示,这就是无声的命令,它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我刚接手一个班级时,正宣布班级包干区,安排人员打扫。几个捣蛋鬼立即起哄:“凭什么我们班的包干区这么多?”“打扫任务这么重!”“我们家从来不需要我打扫卫生!”……我看着他们,没有作出任何解释,到门后拿起扫帚到包干区打扫起来。之后几个班干部也加入其中,渐渐地,打扫人数多了起来。那几个起哄的学生也主动加入了打扫队伍。不久,他们竟互相比赛,看谁打扫得又快又好,干劲十足。不一会儿,包干区便打扫完毕。
    二、沉默=慑服
    教师发现学生犯较严重错误,而又不太清楚真实情况时,为使学生不隐瞒事实真相、及时纠正错误,可作沉默不语状。学生在教师的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压力,会自觉把问题说清。接下来,教师便可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例如学生去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有学生报告班上陆同学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打起来了,但具体情 况不明。我把陆同学找来,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大声责骂,而是严肃地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你干了一件坏事,现在给你一个机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起因原来是别的学校学生骂了我们班的一位学生,陆同学为了帮班上同学出头才发生冲突。我让他讲述这样冲动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他知道这样讲哥们义气要不得,更不应该大打出手。我让他写下保证书,并用红印泥摁下了指印,告诉他如有下次,将会严肃处理。从此,陆同学不再莽撞,做事懂得三思而后行。
    三、沉默=威严
    教师若发现学生语言或行为轻狂放肆,可以采取沉默的态度,产生一种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学生在老师稳重、威严的形象面前,会自觉收敛不良行为。
    班上的缪同学平时爱插嘴,经常在课堂上说些令人发笑而又无关紧要的话。老师说他一句,他能反驳十句,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点名批评他,他虽然嘻嘻哈哈地接受批评,但过不了两分钟,便又我行我素。对这样的调皮大王,我采取沉默教育:每次看到他一有插嘴的苗头,我就停下来,盯着他看。全班学生也就随着我的眼神盯着他一个人看,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立即改正,坐好听课。
    四、沉默=批评
    教师在批评和劝诫学生时,若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方式和态度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如果用理论上的条条框框去封住学生的思想,不给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现在的学生又会觉得教师太过迂腐。相反,有时候用沉默来代替对学生的直接批评和斥责,反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有一次,陆同学和其他学生在课后追逐打闹,陆同学在楼梯最后一级台阶上滑了一跤。我找他谈话,他显得有些不耐烦。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假设如果从最上面的台阶摔倒会有怎样的后果。他大胆想象,把各种可能的后果都写下来后,我上网给他看了几则楼梯意外摔伤事件报道。陆同学看后显得很害怕,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没有想到打闹的后果会如此严重。以后我再不做这样危险的事了!”
    每当学生犯了错误,我都先让他们自己反思,并用笔把事件的过程写详细,把事情的最坏后果进行假设。这样,不仅教育了学生,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
    五、沉默=缓和
    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或进行交谈时,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既能观察学生的反应,又能理清自己的思路,正确选择措辞,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特别是学生间产生纠纷,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使用沉默进行“冷处理”,以缓和气氛,从而更好地加以教育。
    一堂课上,桑同学和徐同学因一件小事吵架,当时我只是盯着他们看了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继续上课,直到放学也没找他们谈话。放学后,两人惴惴不安地来到办公室,争先恐后地说:“对不起,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在课上吵架!”“我不应该误会他偷了我的橡皮。”我一言未发,最后,他们两人不好意思地握手言和。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大声呵斥、责骂并不是教育的正确之策,相反,略施沉默教育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学生有感情、有思想,只有让他们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承认错误,教师才能从根本上完成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沉默,会让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更“绅士”。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