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主题赏读》导学例谈 语文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认识京剧脸谱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4期 总第5108期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4期  下一期
《国学经典主题赏读》导学例谈
来源: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作者:章丽华 发布日期:2015-09-17 11:30:07

    《国学经典主题赏读》这套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接近国学经典,让他们浸润文化,受到高尚情操、典雅文言的熏陶,丰富其文化底蕴,提升精神境界。秉承着这一宗旨,我学习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学生诵读本教材时,应以背诵诗文、发展学生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再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爱上诵读、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浸润。研读了教材及《实施方案》中的教学建议之后,我对如何进行本书教材的导读进行了思考。
    一、以词带诗,趣读成诵
    (一)学习主体诗
    首先在看图说图中解诗,面对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如果学生能将其形象化、生动化,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会。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为例,可以先出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景和事,将自己看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在说话中就道出了诗文的意思,同时结合诗文驿站的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然后有滋有味读叠词,老师标示出叠字“迟迟”“萋萋”“喈喈”“祁祁”,学生通过单字与叠字的对比朗读,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理解,叠字的运用能使诗文不仅呈现一种音韵之美,也生动地描绘出幽远的意境,让诗人的感情酣畅淋漓地表达,使语言的音乐性更加强烈,诗文的含蕴也更丰富,意韵也更深长。
    最后形式多样熟读成诵,领会了诗文的意思及文法的妙用。
    (二)进入诗文会客厅
    在学生对叠字有了初步的感受后,老师再出示诗文会客厅中的《秋浦歌十》,让孩子们找出诗文中的叠字自己读一读,并说说自己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赛读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并加以节拍的方式将这样的感受表达出来。
    然后老师和学生合作朗读,如“抓叠字背诵法”,老师说叠字,学生附和描写的景物,这样交换着反 复读,还可以采用“接力式背诵法”,用接力竞赛的形式,以四人为一小组,你说上句,我接下句,并不断轮换同学间的背句次序。这样,学生就会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熟记全诗。
    二、以韵结意,美读成诵
    在学习《待到秋来九月八》时,老师可以先点拨学生关注每首诗的导读,让他们明确诵读本课古诗的重点是品味诗文的韵。
    如导读《菊花》:
    1.读准诗句,请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将它读准确,由于这是主体诗,所以自读之后还要进行全班正音,避免误读。
    2.初识韵脚,再读古诗,找出古诗中押韵的字“八”“杀”“甲”,提示这三个字都押“a”韵,“a”为洪亮级的韵。(下转第8版)
(上接第15版)
    3.记忆,细读每句诗,借助“字词亭”“译文台”相关内容,自主了解古诗大意。并说说古诗围绕菊花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帮助孩子记忆。
    4.感情朗读,介绍诗人与古诗写作背景,借助“赏析苑”相关内容,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诗人心中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三、文、意对读成诵
    1.根据译文逐一背诵诗句
    学习《鹅湖山下稻粱肥》的时候,老师先用导读导入主题,指导学生先读主体诗,然后自己在译文台中找到相关诗句的意思,分别用标记标好。如:“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对应的就是“鹅湖山下稻粱肥”。最后,指导学生将诗句与译文台对应起来,学生就能在译文台的帮助下理解《社日》这首诗了。
    2.同桌互助,滚雪球背诗句
    这时的学生已经在同桌的帮助下逐渐能背诵一句一句的诗了,但这是零散记忆,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记忆整合成篇。指导学生在同桌互助中背诵,只要提醒学生在检测同桌说诗句的时候,将意思一次比一次说得长,那被检测的学生自然就得将几句甚至整篇诗句背出来了。
    3.扶放结合,述意吟诗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主体诗的背诵方法背诵其他两首古诗,以扶放结合的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人述旁白,一人吟古诗的方式表演古人田园生活的不同场景,在表演中加深理解,直至熟练背诵。
    对于诗文活动场,可以作为学生巩固和复习古诗文的版块。
    以上的一些想法,还需教师到实践中去摸索和改进。愿学生浸润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让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