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原生态音乐课堂 小学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方法初探 让互助学习成为构建语文“真学课堂”的助推剂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5期 总第5116期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5期  下一期
让互助学习成为构建语文“真学课堂”的助推剂
来源: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 作者:缪朱国 发布日期:2015-10-08 17:00:08

    互助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以个体学习为主为以互助学习为主,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场所。自主即独立思考自学探索,互助即互学共进,构建“真学课堂”,让语文学习扎实高效。
    一、科学组建互助小组
    1.合理搭配。小组划分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保证组与组之间水平相当,以便促进组间的合理竞争。组内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保证沟通畅通。除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外,还可根据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等组建课外互助学习小组,完成语文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任务。
    2.分工明确。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内成员人人有职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做。组长亦可不定期轮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互助小组成员更可自由组合,人员不受限制。
    二、合理运用互助形式
    1.学生自学。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课文和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布置适量的思考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的方法。学生读书、思考,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
    2.组内讨论。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的成员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主要解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最后小组长把疑难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
    3.组际交流。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教师先让讨论的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4.展示反馈。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自信、充分地发表见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灵活调控互助进程
    1.放手学生自学的过程应当变为自觉的行动。现在的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自学应当成为课堂的主旋律,鼓励学生去自学、去发现、去展示。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的探究热情高了,学习能力强了,表现欲足了。
    2.安排学生探索的难度应当处于合理的区间。教学中,我们应选取那些依靠学生自身能力基本能够解决的内容让学生去自学,应该让学生探究时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感觉,这样的自学才不会生硬,无望。
    3.引导学生思维的支点应当变作有力的跳板。在有限的时间中需要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点,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具针对性。一串小问题、一组仿写练习等都是有力的支撑点,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有效的路径。
    4.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应当成为得力的保障。让学生就阅读教学的内容讨论学习,是合作成功的前提,也是营造民主教学氛围的基石,学生稍纵即逝的创新火花才不至于泯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求知。
    5.给予学生关键的点拨应当促进能力的提升。尽可能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但必要的指引还是必须的。学生在自学尝试时难免产生混淆甚至障碍,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关键处适时质疑点拨,让学生的思维“拨开云雾见天日”。
    构建语文“真学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思考的主体、活动的核心,“我的课堂我做主”,在自主、互助学习中,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