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原生态音乐课堂 小学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方法初探 让互助学习成为构建语文“真学课堂”的助推剂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5期 总第5116期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5期  下一期
构建原生态音乐课堂
来源: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作者:钱丽莎 发布日期:2015-10-08 17:01:19

    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所有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编创等各项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然而在传统课堂中,音乐教学往往侧重于对乐理知识的构建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音乐艺术原色的解读,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课堂中积极探索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操作,通过开展各类生动的音乐实践,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原生态音乐。
    以奥尔夫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奥尔夫认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等音乐表现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奥尔夫要求教师尽力营造音乐学习的原生态环境。为此,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自然环境、开展生活类游戏、加强语言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例如,声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简单重复的发声训练易让学生厌倦。受奥氏音乐教学法的启迪,笔者通过多媒体出示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并播放他们的叫声,在学生兴味盎然时,让他们“邀请”小动物一起唱歌。
    小组讨论中,学生们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长,有的短。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把节奏写在黑板上,并以音乐会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发声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天性,也让他们掌握了用不同节奏和强弱来表现声音特点。
    以奥尔夫教学法增强学习信心
    奥氏音乐教学法充分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通过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用表演和打击等方法模仿自然声音,感受音乐之美。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各类音乐教学元素,进行优化整合,让学生在自我表现和多元互动中参与实践。
    在一年级五线谱教学中,开学一两周后,学生对五线谱音符还是记不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指导下,我采用了跳皮筋游戏法。第一次,我准备了一根绳的皮筋,告诉大家这根皮筋就如同五线谱上的第一线,第一线上的音都是mi,下面是re,上面是fa,可以用这三个音和在跳皮筋过程中停留的时间长短,创作只有这三个音的歌。学生听说玩游戏还能创编歌曲,非常激动,立刻开始尝试,很快他们就认识了这三个音。然后,我逐步增加橡皮筋的根数,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游戏中巩固。很快,学生和曾经难缠的“小蝌蚪”们都成了好朋友。
    以奥尔夫教学法发展学习智力
    奥氏音乐教学法强调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遵循奥氏“原本性”的核心理念,将音乐与语言、舞蹈等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展开丰富的的联想和想象,进行音乐创作。
    在教授《火车开了》一课时,学生学会歌曲后,笔者请他们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第一遍我按原伴奏速度让学生创编,学生随音乐随意舞动。第二遍,我弹得很慢,他们在原来动作的基础上也放慢了速度。我问,火车的速度放慢了,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火车要补充能量了,有的说火车在爬山坡。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他们都通过体验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以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学习能力
    奥氏教学法认为,音乐教学要注重感知能力的培养,课堂中要避免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 生即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音乐游戏《打花巴掌》时,笔者从儿童课间常玩的拍手掌游戏入手。笔者在请学生相互配合,表演热身后,要求大家把口诀换掉,自然从游戏过渡到了新课教学。一节课,全班学生像玩闯关游戏似的,和着原生态的拍掌游戏,很快就学会了《打花巴掌》儿歌的节奏。
    笔者又提出要求,用《打花巴掌》中二哥的台词,变换拍掌节奏,试一试怎么玩?学生们自信满满,或同桌合作,或自行创编,在噼噼啪啪的掌声中开始了编创。在展示环节,果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虽然也有一些不协调之处,但只要学生们动起来,并能持之以恒地发展创造力,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