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师德建设育世纪英才 让孩子更好地“表达”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探究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6期 总第5121期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6期  下一期
让孩子更好地“表达”
来源: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作者:汪新军 发布日期:2015-10-15 14:27:19

    表达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生命的存在、需要。小学语文表达就是听、说、读、写,其中听和读是前提,是基础,表达的关键落实在说与写上。那么,如何让孩子说得明白,写得清楚,更好地“表达”呢?
    一、选择话题,让学生乐于表达
    表达往往围绕某个话题而展开。话题选择得恰到好处,往往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激起表达的欲望,那么学生就会乐于表达。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表达是心声的倾吐,情感的流露。学生在情境的创设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引起情感的共鸣,表达起来才能情真意切。
    如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在学生把词读得正确、流畅、有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富有感染性地提问:“听着同学们动情的吟诵,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一幅幅流动着的、朦朦胧胧的、妙不可言的图画,你们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1:我看到了“溪亭日暮图”。
    生2:我看到了“藕花深处图”。
    生3:我还看到了“一滩鸥鹭图”。
    ……
    师:噢,这个时候我们才感到语言的苍白!同学们,你们能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吗?(媒体播放黄昏情景,并配乐)
    在图像的再现,声音的渲染下,学生们被带入了“溪亭日暮”的情境中。
    师:你们看,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落山了,远处的……近处的……还有水面上的……这样的美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此时,学生再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不再是一个个文字了,而是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    只有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学生才能易于动笔,乐于交流。如在习作指导课《同桌的故事》中,我通过范文引路,授学生以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指导学生写动作
    出示:《永远的三八线》杨红樱《五三班的坏小子》片段
    让学生回忆相似场景,找出有意思的语句,老师适时、有针对性地给予点评。
    2.指导学生解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告诉学生语言、表情、动作的描写会让文章显得生动。除此之外,我们有时还可以用上心理描写,让习作更加深刻。
    3.指导学生领悟语言的现代感、外貌描写的针对性
    出示:《我的同桌是学霸》内容:同一天到校,同一个寝室,同样头很大,同桌的他却是学霸。
    师:这样的语言给你们什么感觉?(新鲜、娱乐感、现代感)
    师:他写这位同桌“圆圆的脸,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了吗?每个人长相各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有了上述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语言表达的指导,学生习得方法,然后在记忆的仓库里提取素材,一篇篇生动有趣的同桌故事倾诉笔端,跃然纸上。
    四、发挥想象,让学生创意表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写作指导课《重返0岁》中,我让学生在观看胎儿发育的系列图片中,了解胎儿长大的过程,然后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胎儿,此时的你在做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有的说在跳舞,在听外面的世界;有的说在妈妈的肚子里做游戏,踢足球;有的说在妈妈肚子里闻一闻味道、摸一摸……充分放大了每个细节,打开了学生多种感官,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你会被孩子天真无邪、新奇有趣的回答所折服。有了这样的创意表达,还愁学生不能进行创意写作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