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教育”校本化实践研究———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互联网+”开辟农村小学教育的新天地 论知识迁移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8期 总第5136期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8期  下一期
论知识迁移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来源:泰州市实验小学 作者:徐静 发布日期:2015-11-12 10:31:35

    十几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学优生和学困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智力方面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习惯方面的有序性、持久性、细致性,方法方面的预习、复习、整理等。本文就知识迁移能力方面谈两者之间的差别及应对策略。
    一、背景介绍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课堂上听不太懂,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慢慢地,他们和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如同一条鸿沟。
    二、学习迁移相关介绍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知识的迁移包括已知与未知概念之间的迁移、数与形知识点的迁移、计算学习迁移等。
    三、学优生与学困生知识迁移能力比较
    案例一 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作十”的基本运算方法,在之后中年级学习三位数、四位数的加减法时,就会很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反之,学困生对于旧知识掌握不深刻,就会觉得新知识很难,知识也很难进行迁移。
    案例二 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时,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通过相同的推导方式推导得出。学优生概括水平比较高,思维活跃,能够很好地理解、揭示同类现象的实质,并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案例三 三年级的分数认识中,学优生可以将分数与图形的分割结合起来进行概念的内化。分数这个概念原本相对抽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知识迁移,学困生在知识转化的思想中思维相对僵化。
    四、运用知识迁移,优化数学学习
    创设知识迁移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先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入手,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式,都从这一原理拓展开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知识迁移的意识,知道数学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扎实掌握基础概念 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实现正迁移的基本条件,学生对于旧知掌握得越牢靠,对于新知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教者可以在每个新知学习之前先进行旧知的回顾与整理,促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拒绝负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知识的迁移也有负面迁移。比如,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学生容易认为1.2小时就是1小时2分钟,这是因为之前学习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影响,他们没有考虑到时间单位进率的特殊性。产生负迁移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对于知识内在联系的概括能力不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根本区别,提高概括能力。
    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自主迁移 小学数学阶段,知识点的认识都是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产生知识迁移。比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复习课上,教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通过PPT动态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图形动态变化,体会到同底等高的多边形面积相等,能自主总结出各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举一反三,精讲一题 教者要帮助学生总结一种类型的题型,精讲其中一题,推广一类题型。比如在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学习中,教者可将应用题进行归类,相遇问题、“单位一”问题、追及问题等。每类题型,只需精讲一题,其他题目都可以通过知识迁移来进行类推。
    梳理脉络,深研教材 知识迁移发生在相关联的前后知识点上,教材在例题安排上一定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教者需要理清教材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机安排好教学过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