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让英语课堂会“说话” 打造小学数学情景化课堂之我见 让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具实效性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8期 总第5136期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8期  下一期
让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具实效性
来源: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大龙小学 作者:张国涓 发布日期:2015-11-12 14:07:12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师生的教学活动总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前行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多方面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因为教师往往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学什么。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以第二册练习4中“学用字词句”为例,说说我是怎样制定本练习的教学目标的。
任务分析:
    由于年龄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高度结构化地呈现材料,能使教学更具有效性。
    一、起点能力分析
    1.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2.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造句能力和说一段话的能力。
    3.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到大自然中去采撷声音。因此,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拟声词储备。
    4.学生已初具小组学习的能力。
    二、学习类型分析
    1.学习拟声词
    显然,这是概念的学习。概念是由原型和类别成员代表性的程度这两个因素构成的,课文练习中提供的四个模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属于概念的原型,即拟声词的最佳实例。虽然拟声词这一术语无须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知道那是模仿声音的词,但如果教学仅限于此,就会缩小概念的外延,学生可能会误以为模仿声音的词就是表示动物叫声的词。因此,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例,包括尽量多的变式,在概念学习中极为重要。
    2.学习用拟声词造句和说一段话
    由于学生已有造句说话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生必须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其中重要的是教师要提供范例。通过对范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这一段话的结构,从而明晰该如何操作。而更重要的是在模仿范例的基础上,学生能超越范例,自己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真正理解,从而将新学的语言结构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丰富和重塑语言结构,实现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内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鼓励和引导,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学习语言。
    3.能运用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来学习课本中的拟声词
    对这一规律,学生不需要完整表述,也不必知道“形旁”“声旁”等术语,只需要能将这一规律具体化以帮助他们识字就行了。但这一要求仍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针对此情况,在复习环节中设置有关这一规律的内容,让他们将认知结构中的相应知识提取出来,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能使教学在开始时就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帮助他们建构和联结新信息。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解释练习中四个拟声词的形旁、声旁和它们的意义、读音的关系,从而准确认读这四个拟声词,并产生在课外阅读中应用这一规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模拟声音的词多种多样,不仅仅有动物的叫声,能至少说出八个不同的拟声词。
    3.能读好练习中三个含拟声词的句子,并且全班100%的学生都能仿照其中的句式用上拟声词造句,同时有70%左右的学生能用与练习中不同的句式造句。
    4.根据提供的范例,用上拟声词说一段完整的话,完成率达到80%以上。
    5.会学动物的叫声,用肢体语言表演动物,喜爱动物,乐意与动物交朋友。
    6.愿意欣赏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从中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7.在小组学习等与同伴交往的学习形式中,能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并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同时愿意给他人提供自己的意见,也愿意接受他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
    目标决定方向,让我们静下心来,去设计和创造,从而使自己的课堂走向艺术,走向深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