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润物无声胜有声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感悟语文学科价值,享受学习“真”趣味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0期 总第5153期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0期  下一期
感悟语文学科价值,享受学习“真”趣味
来源: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 作者:钱红雨 发布日期:2015-12-10 19:08:07

    语文学习的“真”趣味来自于它自身的学科价值。语文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融真、善、美于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运用、品味、欣赏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净化心灵、丰盈情感。
    一、求语文之“真”,在运用中享受“智趣”
    语文之“真”首先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学语文要学用结合,才能越学越好,越学越有趣。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构建生活课堂,在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比如留心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开展社会调查,课后进行实际运用;拓展课外阅读,厚实生活背景,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需语文。因为学好了语文,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更精准地理解外界的信息,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能更融洽地与他人交往和生活。
    语文之“真”还体现在谴词造句和表情达意上。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能触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感觉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意思的探究过程,探究出的成果有用且有意义,由此,学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比如低年级段的造句训练,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同一个词分别造成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然后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不同句式各自的表达效果,也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兴趣。中年级段的段落训练,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各种形式的段落所表现的逻辑关系。就拿最常见的“总分”“分总”或“总分总”段落来说,尽管都是围绕中心句来阐述,但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却要依据内容而定,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对于高年级的篇章结构的把握、表达方法的领悟,我们可以引领他们揣摩为什么这篇文章开门见山,而那篇文章倒叙引入,为什么这篇文章多用长句,而这篇文章多用短句……太多的“为什么”需要我们津津有味地去探究。
    二、学语文之“善”,在品味中享受“理趣”
    语文之“善”,主要在它的育人价值。许多课文都承载着育人的目标。如《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彰显着环保的主旨;如《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激荡着爱国的旋律;又如《第一次抱母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涌动着亲情的暖流……
    然而,语文育人价值的实现,不是生硬地告诉,而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品悟、感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与文本对话,在品味中发现并感动于藏之文本的“善”,继而触动心底的善根,真正享受语文的“理趣”。
    如此,当文本中的“善”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被吸引、被感动,就自然能起到荡涤心灵、润泽品性的教育效果。
    三、懂语文之“美”,在欣赏中享受“情趣”
    语文之“美”,指向于它的审美价值。语文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语言,也在于它散发着的文化的馨香。如果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了发现之旅、审美之旅,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该是一件多么富有情趣的事!
    先说说语言本身的美。一方面,无论是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还是丰富多变的字词语汇,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猜字谜等兴趣活动引导孩子发现语言之美,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话语形式的迥异,恰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绵长与短促,都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歌;凝练与铺陈,都是一幅立体灵动的画;精准与反复,都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
    再说说语文散发着的文化的馨香。语文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完全有责任引领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我们心中有了这样的“谱”,学生才能用心闻到文化的馨香,享受到其中的情趣。
    让学生爱上语文,要的不是哗众取宠、热闹一时的花架子,而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准确、全面地把握语文的学科价值,并引导孩子领略语文的真、善、美,在运用、品味、欣赏中享受智趣、理趣与情趣,此乃语文之“真”趣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