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段写话教学策略 浅谈低年段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创设数学情境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0期 总第5153期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0期  下一期
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创设数学情境
来源:泰兴市南街小学 作者:郝玉青 发布日期:2015-12-10 22:42:38

    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看来,数学教师今后的任务其实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行之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呢?
    一、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情境设计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爱上学习
    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真正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再把数学的思维方式实践到生活中去。教师不妨尝试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游戏中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喜欢上学习,喜欢上数学。
    例如,在学到等差数列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们依次念公差为3的数列,如果谁念错或者反应慢了,就让他表演一个节目,还可以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表扬。我们还可以在学习不同章节时设置不同的游戏来提高学习成绩,对于那些实在对游戏有抵触的具体安排。教师要用更多时间去发现游戏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及时发现予以讲解。
    2.联系现实,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虚拟教学情境,采取学生们从生活中寻找到的解题办法和小组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交流,以组建小组的方式增强成员间的责任感。
    例如,自行车的设计为什么会有很多三角形?三角形为什么能够固定车身和车座?用三角形的知识全面解释这一问题。学生首先会自己思考,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最后与老师交流感受,在不断地发现和交流中提高学习水平。
    3.在悬念中掌握数学知识
    悬念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在一节课的开头向学生提出悬念。这样学生为了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往往听课比较认真仔细。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三角形内角和时,一开始就给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让学生产生好奇——为什么是180°,任何三角形都是这样吗?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怀着好奇心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真正掌握这个重要的数学理论。
    4.在竞赛中进一步创设情境
    竞赛是一种能够真正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拼尽全力去完成的方式。竞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尤为强烈,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不失为明智之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不断取得进步,同时也要使学生懂得合作,明白只有在竞争与合作中才能真正不断有质量地提高自己。
    例如,在学到正弦、余弦、正切三种数学关系的时候,学生们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此时需要理解性记忆。我们就可以采用比快慢的方式,看哪位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记忆过程,关键是看学生能不能真正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要能够牢记在心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回归现实生活
    传统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多是将抽象符号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反复地演练去记忆,而这种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矛盾。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很难接受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不妨从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构造教学情境进行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具体措施降低数学门槛,激发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起点,不能“盲干”,而要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学科思想。创设教学情境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学校和老师总结出的一套有明显效果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使教学情境的设计具有操作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作为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把数学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们。教师还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学习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