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段写话教学策略 浅谈低年段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创设数学情境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0期 总第5153期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0期  下一期
浅谈低年段写话教学策略
来源:盐城市人民路小学 作者:朱卫平 发布日期:2015-12-10 23:07:40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在第一学段,称为写话,主要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本文在课程目标的导引下,以绘本为引,以生活为泉源,以循环日记为训练模式,探讨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真正变成“乐写”“会写”。
    一、读绘本,激兴趣,快乐出发
    读绘本《蚯蚓的日记》时,还是孩子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日记,多么神奇啊!这个我也会写呀!”有孩子小声地说。第二天还真的送来了一张纸,就像蚯蚓的日记一样,上面写着短短的一句话,“今天我认真地写了作业。”还和蚯蚓日记一样,画上了自己认真写作业的样子。别说,还真是有模有样。看到孩子们信心满满的样子,我顺势利导,我们就这样踏上了“图文并茂”的日记之旅。
    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天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写起来倒也毫不费力。但是日子一长,一年级的孩子由于语言匮乏,观察无目的性、无选择性,存在的问题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日记的内容千篇一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开始的欣慰和惊喜中慢慢冷静和清醒过来:要想让孩子真正地踏上日记之旅,学会有意义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光靠一时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而孩子所需要的绝不是简单的加油和赞扬,他们切实需要的应该是方向和方法的指导。
    孩子们刚刚接触日记的机缘是一篇绘本故事,我决定继续从绘本故事入手,丰富孩子的语言,帮助孩子学会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一起读《小猪变形记》,这篇日记巧妙地将《小猪变形记》和《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两个故事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构思也启发了我的教学思路。优质的阅读给了他们模仿的范例,也给了他们观察和想象的方向。
    想要真正在日记之旅中感受快乐,收获成功,大量的阅读就好比是这场旅行中的指南针和双杖。有了阅读作为基础和辅助,孩子们就能让自己的眼睛更亮,发现更多值得记载的点滴。
    二、搞活动,找亮点,乐在途中 
    在写话训练中,我发现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渐渐走入了写话的瓶颈期——没有新鲜的内容,很多孩子记录的都是“今天我玩了什么游戏”“今天我吃了什么”。虽然在行文中也做到了语句通顺,但内容太过单一,而且重复的叙写使孩子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怎样让孩子们的写话真正地走向丰富和多元?我发现仅仅借助绘本已经是不够的。孩子们缺少的是能真正激起他们兴趣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作为他们日记旅途中的导游,只要记住在风景优美的沿途中适时提醒孩子们用心感受,用眼观察就可以。
    三、循环写,互学习,快乐翻番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引导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虽然这是高年段的学习要求,但是我觉得这在低年段的写话训练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年级的下学期,我尝试在班级进行了循环日记的练习,一学期的循环日记写下来,最大的好处是班级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锻炼。在日记的循环过程中,我们自己写,自己评。孩子们既能读到别人写的优秀的日记,又丰富了自己选材和写话的内容。虽然孩子们的日记中还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人一不小心就通篇没有标点,让你读得一头雾水。但是我们有同组共同前行的伙伴呀!第二天就有人和小作者头靠头将小标点一个个送到位。也有人偶尔会将日记忘到脑后,直到第二天才在同伴的提醒下想起匆匆补上。可是,这学期,我们还是收获大于付出,我们在欣赏别人的精彩时,常常笑声不断,给别人喝彩。这样的学习,被学习,让写日记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以形象的绘本作为引子,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交流中学习,成长,让写话变成快乐,这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于我们教者要多一份心思,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耐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