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段写话教学策略 浅谈低年段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创设数学情境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0期 总第5153期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0期  下一期
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
来源:沛县胡寨镇中心小学 作者:李凌春 发布日期:2015-12-10 22:58:4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句话在小学语文老师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孩子在小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有个性特长的教师更易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和喜爱,教育教学效果也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本文从新时代网络环境出发,探讨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具备的教学个性,以及教师如何有意识地用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影响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呢?我总结出以下的几点。
    一、步入课堂,传承语文之“意”
    现在是一个网络的社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育上应该紧密将语文教育与网络相连,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去影响、去带动学生。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特点出发,全面自由地发展。
    这学期我带二年级,拿到教材后,我打破传统备课方式,将教案与网络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理解,对本学期要教的内容从浅至深地进行处理。特别是渐进性网上资源利用,我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认识,由此也带着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围绕“情感教育”组织话题来展开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以诗歌的形式,用文配乐的动画带学生走入一个善良的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身边残疾人的关心。我用自己在网上找来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看到了无声的世界,黑暗的天空……
    二、深入课堂,展示语文之“韵”
    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传递和吸收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应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创造一种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在镇上的学校工作,农村有些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在2012年我刚接手三年级,这些孩子阅读量少,阅读题失分严重,写作文没有素材无从下手。因此我坚持在班上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打开网络世界,让学生读些文章、小故事,看些励志的小视频,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段时间后,我在一位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我讲的海伦·凯勒的故事。日记中写道:“这么小的孩子就因为得病而导致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世界对她来说是黑暗的,是无声的。然而,在未来的时间里,她为此做出了一切努力。和她相比,我们是健康的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不把握未来呢!”
    三、动情课堂,聚积语文之“境”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在场景中与人物同喜同悲,走入作品,体会意境。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篇文章讲述了彭德怀在长征最为艰苦的过草地过程中,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看见战士们因饥饿一个个昏倒在地,他杀掉了自己最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的感人故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设计了如下情情教学。
    1.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难处境,我用一段视频展示“茫茫草甸之中,只见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枯草浅处没膝,深处没顶,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着”的画面。这时我适时走在学生中,用一段感人的话来描述这段视频。我带着学生跟着视频走入了那个特定的环境,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起来,似乎和这支红军队伍一起来到充满泥泞的草地之中。
    2.巧妙联想,升华内心情感 
    在课文结尾,我请学生朗读有关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相处的段落句子,同学们边听边看一组他们相处的画面。音乐声中,学生的朗读带上自己的思想,再现场景,强有力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时候适时让学生来说,学生情感已经从课文走进了时代,理解了今天的幸福是我们革命前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他们会想起在队旗下的宣誓,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 
    网络资源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为我和学生打开了更宽广的世界,引领着我与我的学生在语文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