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领航激创新潜能 让数学命题散发课改的芳香 加强体验学习培养数学素养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1期 总第5161期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1期  下一期
以实验领航激创新潜能
来源: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 作者:王玉芬 发布日期:2015-12-31 10:52:08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作为一种探索性实践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点燃创新之“火”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动作。探其实质,无疑就是学生在“做”中“学”。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他们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头脑中的创新火花才有可能迸发出来。
    要拓展实验的时空
    所谓拓展时空,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由教室向家庭、由学校向社会进行延伸,其形式上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建立教室和家庭小小实验角、实验小发明等。
    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发展学生创新潜能。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里提供有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建立教室和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学生在教室或在家中添置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代用器材,开展个人感兴趣的小实验。实验小发明,就是鼓励学生把实验中获取的知识,以及通过实验揭示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要拓展实验的内容
    拓展实验内容,就是不再局限于书本中原有的实验,适当延伸,以及对某些实验作进一步深化处理,补充一些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实验。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我让学生把蒙好塑料薄膜的扬声器浸入水中,声波激起水纹,这样不仅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震动”,更由于“扬声器浸入水中”这个动作本身就让学生感到新奇,学生都对这一实验跃跃欲试。
    二、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感受创新之“力”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愤”“悱”,强化实验的启发性,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如教学《毛细现象》一课时,学生在初步感知毛细现象之后,教师提问:你觉得毛细现象在生活中还可以作何运用?学生的思维被激发,纷纷发表意见。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毛细现象进行浇花,教师便鼓励其在课后自行设计实验。不久学生实验成功,教师还帮助学生在学校花房中进行了小型的推广运用,学生的高兴劲儿涨到了极点。
    教师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机会。
    三、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体会创新之“用”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探索。
    如教学《日食和月食》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在理解日食现象时,提出疑惑:“当发生日食时,处于白天的人们都看不见太阳吗?”“当日食发生时,是不是所有人看到的是同一种日食现象?”这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广阔、深刻,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
    四、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放飞创新之“性”
    实验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程式化、机械化的倾向,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时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生活动时间和老师活动时间达到1∶1。
    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茶馆式”讨论等,切不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是他们深入思考的结果,尤其是在别入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或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
    以实验为基础展开科学教学,已成为所有科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只有对科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科学实验才会充满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使科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需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