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命化教育的实施细节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议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1期 总第5161期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1期  下一期
浅议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来源: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 作者:张小会 发布日期:2015-12-31 12:36:44

    英语学习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使之类别化,再根据不同类别实施不同重点的教学。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增加教与学主客体之间的契合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
    一、学生个体差异成因简单分类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够认真预习,课堂上能认真听讲,课后能有效复习,这样的学生一般成绩较为优秀。而英语成绩在同一层面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的不同,其英语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学习动力 由于学习动力的不同,导致学生英语能力产生差异。大致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是兴趣型,这类学生对英语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有着自发性。第二类是学业型,此类学生则缺乏了激情和兴趣,为了学业而学习英语。第三类是被动型,他们往往是迫于压力而学习英语,自己基本没有什么自发性。
    英语基础 英语基础的不同,也是学生英语能力有差异的原因之一。学生在正式接受英语教育之前,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不同,所接受英语知识也有所不同。这对后天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智力  学生智力的不同,也是学生英语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但单纯的因为智力因素,导致学生英语成绩后进的情况很少。
    二、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分类方法
    课堂观察法 凡课堂上经常积极主动发言且和老师互动较为频繁的学生,一般是属于学习兴趣型的学生。而一些平时在课堂上发言一般,能专心听讲的多属学业型,他们把学习当成任务,没有太大的兴趣。还有一些上课时两眼无神的基本上属于被动型学生。
    测验法 此种方法能检测出学生基础是否扎实。可采取教前测验或定期测验的方法,采用大量的基础试题和直接考查学生对单词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此把学生分为扎实型、普通型、薄弱型三类。
    课前检验法 即通过课前检验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本节课即将讲授的新内容,来检验学生是否预习和复习。统计以往结果,可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良好型、中等型、不良型。
    三、英语教学中的施教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其实教学最主要的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分类后,对不良习惯的学生进行扶持教育。单独为他们预习、复习,并传授一些记忆技巧。对于习惯一般的学生可采取定期检查,如有不正确的地方可以纠正。而对于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感人的英语故事或动听的英语歌曲,来让学生知道英语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一门功课。还可以多做游戏,充分利用学生好玩的心理,在游戏中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或者将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完成一些趣味性任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狠抓单词基本功。单词的熟练程度,是打好英语基础的关键所在。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每天必查其单词、词组等的背诵情况。对于基础普通的学生需要加强巩固,定期让其背诵一些难度较大的单词和课文。而对于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则可让其多接触些超纲词汇,提升他们的英语能力。
    智力上带弱扶强。教师可以将两个极端的学生选出,对于智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放弃,我们要耐心教育。而对智力较高的学生,可培养他们的特殊能力。
    四、对学生类别化因材施教的评价
    我所说的“因材施教”是一个类别化的教育,而类别不同于差别,差别教育是给学生不平等的待遇,甚至是歧视教育,不让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类别教育则不同,它是把学生分类,且毫无歧视的平等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同等的学习知识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说过:“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也就是有爱才有教育,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这也是教书育人的目标之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