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开启心灵之窗 小学生“原生态”儿童绘画的实践研究 关注“三维”目标 提升音乐素养
美育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1期 总第5161期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1期  下一期
关注“三维”目标 提升音乐素养
来源: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作者:钱丽莎 发布日期:2015-12-31 12:53:47

    新课标指出,歌唱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的三分之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发展,对激发学生情感、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具有显著作用。那么,如何对照新课标“三维”目标,有效组织歌唱教学,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引导学生“会唱”
    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的“三维”化,不是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因此,歌唱教学仍要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如节奏、节拍、音色、力度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在不断构建与运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音乐素养。我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注重运用灵活的形式教给学生音乐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掌握欣赏技能,为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当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从单纯的乐音判断到情绪感悟和段落分析,真正让学生“听懂”和“会唱”。教师要让学生从听觉欣赏走向理性分析,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要素的作用,懂得各种音乐要素是音乐作品传情达意的手段。这些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和力度等。教师要巧妙借助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有目的地去聆听音乐,并把聆听的感受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出来,挖掘作品的内涵“美”,逐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如聆听以动物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借助音调和旋律告知学生,一般在低音区以较慢浑厚的旋律表现大型动物形象,优美的旋律表现的则是高雅美丽的小动物形象,而灵巧可爱的形象则在高音区用较快活泼的旋律表现。在教学《小猴子》时,我先让学生们欣赏歌曲伴奏,猜猜这段音乐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歌曲的节奏欢快,活泼中透着诙谐,学生们首先判断,这个动物的体型一定不会太大,还特别灵活,特会搞笑,在排除了大象、海豚、小狗、小猫之后,学生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猴子。我揭示谜底,放原唱,学生们开心地模仿着猴子的动作唱着歌,很快就学会了歌曲,也加深了对音乐的感悟。
    二、启迪学生“善唱”
    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重在“过程与方法”。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歌唱学习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逐步从“会唱”走向“善唱”。
    在教学中,很多孩子碰到喜欢的歌曲,都会扯着嗓子喊唱。这时我会笑着等他们唱完,肯定他们的优点,再范唱或者播放录音歌曲,让他们在比较中找出歌唱的不足,学会“轻声唱法”,即小声歌唱。对于中低年级孩子,我要求在轻声歌唱时注意使用气息,每一句歌唱都要有气息的流动,注意口型、咬字、吐字的准确性,培养敏感准确的声音辨别能力;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在轻声歌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和相应的头腔共鸣,让声音自然、放松,保护了处于变声期的声带。
    三、激发学生“爱唱”
    歌唱课程的丰富内涵对学生情感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者在教学中应重视音乐熏陶的感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走进学生生活,努力用开放、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唱《小蚂蚁搬米粒》时,我先和孩子们一起认识蚂蚁的基本习性:蚂蚁的力气很大,可以搬动自身体重若干倍的物体;蚂蚁十分团结,当一个蚂蚁遇上困难时,同伴都会过来帮忙。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后,孩子们对小蚂蚁都很佩服,然后我带着大家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进行跟唱教学。我看到,平时调皮爱动的几个孩子唱得都很投入,课堂氛围也非常好。课后,有些孩子还主动把小蚂蚁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歌唱教学绝不只是会唱几首歌,只有关注“三维”目标,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唱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收获,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才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