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微课实践与运用 借助网络平台助推资源共享 挖掘兴趣,展现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管窥
学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1期 总第5161期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1期  下一期
挖掘兴趣,展现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管窥
来源:靖江市长安学校 作者:刘雪峰 发布日期:2015-12-31 13:18:46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是整个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难懂,学生一般学习兴趣不大。因此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正确的手段使学生对古文学习充满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会给学生标记出一些重点词句和段落,然后让学生进行记忆,这样并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有自己的态度,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将文化传承下去。
    学习文言文主要有两种方法:诵读和积累。所谓诵读就是多读多背,熟读唐诗三百首也就是如此了。而所谓积累,就必须积累足够多的知识和资料,尤其是重点字词、经典句型和翻译,并且时常进行复习。文言知识积累多了,根据相关规律进行揣摩翻译,即使文中的字词用法、古今异义出现很多,只要掌握规律就能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觉得文言文难学而失去兴趣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外教材
    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中,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对多媒体的依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短片,展示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把相关知识以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古文所述之事多发生在遥远的古代,即使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大意,对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课外材料创设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条件。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当时不同身份地位的差异,我让学生根据文中出现的“妻”“妾”“客”三者不同的回答,以不同的语气来体验回答时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自主揣摩应具备的神态和语气分别进行朗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从实质来说,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是对语言的教学,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正确理解每一个字、词和每一句话的真实含义及背后蕴含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能够自己发现古文字、词、句的魅力所在,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知识。
    三、促进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课上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体验讲课的感觉,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与台下同学互相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言文如今成为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历史价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最终真正领会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
    初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占据了教材总篇目的三分之一,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借助辅助工具和注释读懂文言文。只有理解了词句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文言文全篇,从文中感受到蕴含的人文主义和爱国主义爱情怀,以及作者的雄心壮志。由于文言文本身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以及文字的古今含义差别较大,容易被人遗忘,因此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