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海港特色校本课程研发之路 行知思想下的方言校本课程研究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小学新型教学方式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2期 总第5168期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2期  下一期
走海港特色校本课程研发之路
来源:海门市东灶港小学 作者:仇国新 发布日期:2016-01-07 16:56:14

    美丽的南黄海,是大自然给予港小的馈赠,而港小则是南黄海托举的一颗明珠。2005年,在“达标创特”活动中,我校利用地域资源,开设贝壳造型兴趣小组,学校因此被评为海门市“海港文化”特色学校。
    所幸,港小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思索着怎样实现由特色建校向文化立校的跨越,放大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我们以南通市重点规划课题《海港文化与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和《开发南黄海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为抓手,致力于海港文化建设和“海港文化育人”的探究与实践,逐步完善海港文化建设体系。学校组织人力编辑出版校本教材《走进蛎岈山》和海洋文化主题阅读课程《推开蔚蓝色的大门》。
    课程建设是文化发展的有力推手,文化理念的落实只有具体化为一个个鲜明的课程,才会根植于校园、根植于师生心中。为培养具有大海的精气神的学生,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海港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乐海”课程
    “乐海”课程以亲近大海综合实践(整合每月一事)活动课程为主,带领学生参观董竹君纪念馆、滨海新区海堤工程、龙桥、森林公园,进行野炊、放风筝比赛等。
    南黄海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我们营造了优越的育人氛围,我们带领师生到海边观潮、听涛、赶海、野炊,学生兴趣盎然。每学期,我们组织五、六年级全体师生开展“亲近大海”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了家乡的富有,实地了解了很多平时在餐桌上才能见到的海洋生物,还尝试了各种捕捉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绿色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秀海”课程
    “秀海”课程定格为展示类课程,主要展示孩子的艺术才能。我们开设七彩贝壳、唱大海主题歌、画大海主题画、花样踢毽、花样跳绳、剪纸、编织等社团,让孩子的艺术细胞尽情生长,一年一度的海港文化节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
    我们组织学生画大海的画、唱大海的歌,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船艇模型,剪、拼、贴海洋生物和海底世界,举行海洋小报评比活动等。学生有多幅美术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花样踢毽连续两年获海门市特等奖;学校合唱队在海门市六一文艺汇演中连续两年获特等奖;海门市优秀社团“七彩贝壳”社团的贝壳作品在海门市“智能杯”小巧手比赛中屡获殊荣。
    “颂海”课程
    “颂海”课程以海洋文化主题阅读课程为主,以阅读节的活动开展为契机,深入推进师生阅读工程。我们以经典阅读、拓展阅读、浪花诗社等社团为课程实施平台,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学校购买了一批关于海洋知识的书籍,有《海洋生物》《海底的秘密》《神秘的大海》等,校园读书节的主题为“阅读大海、亲近大海”。学生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海洋神话、海洋文学,了解了很多海洋知识,学习创作大海的诗文。学校将学生创作的诗歌编辑成《小浪花》诗集,多名学生的诗歌发表于《海门诗词》。
    “演海”课程
    “演海”课程通过“海洋剧场”课程挖掘孩子的潜能,在活动的舞台上,不断擦亮孩子的生命底色。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语文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目中选择与海洋有关的题材,分低、中、高三段研发了课本剧,作为“海洋剧场”社团的教材。
    “海洋剧场”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表演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文化展示活动中,学生表演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获得海门教育界的交口称赞。
    回首卓越课程研发之路,我们在收获惊喜的同时,也在未雨绸缪遐想着明天:怎样提高课程与海港文化的融合度,怎样做大做强名品课程,怎样拓宽课程研发的渠道,怎样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卓越课程研发与实施如何让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