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谈教学设计中动态资源的有效开发 读写结合,还语文一个高效课堂
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2期 总第5168期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2期  下一期
多样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6-01-08 10:34:40

       多样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海门市三阳小学黄英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级、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和时空,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感官并用。要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创新,从而充分激发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由于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思考的水平也不同,我通过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来培养其创新意识。如在教《卧薪尝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复述课文,我让他们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然后组内推出“最佳故事员”在班上讲,最后评出班级“故事大王”。在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能促进和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例如我在教第五册习作3时,先让学生拿出彩笔,根据习作要求,在图上添上几种小动物,然后给整幅图涂色,看谁画得棒,学生兴趣盎然。这种变文为画的做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小学生非常喜欢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事物,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形象、直观、生动的表演活动,能帮助学生在看看、玩玩中获得知识,形成记忆。
       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之前,我让学生根据“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分角色扮演。授课后,分小组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应是开放的。因此,我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多写、多练。
       例如,我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尝试为自己的小制作写解说词,尝试写发言稿、倡议书等。此外,我带领学生观察写作对象,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幅得意的画,一次有趣的自然实验,一件精心制作的小物品等。各学科有意义的素材,都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如此作文教学,必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如教学《金子》时,我运用多媒体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示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心灵的感染,进而对彼得种花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
       增扩接续想象 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我让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补充、扩展或接续。如《钱学森》一课中说钱学森在1955年终于踏上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站在甲板上,他会想什么?教师就可利用这个空白点要求学生想象。再如共读书目《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学生百看不厌。当学生读了这类书后,会喜欢书中的桑桑、青铜、葵花等。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情感动力,让学生展开想象,接续书本写下去,写“桑桑来到我们中间”“我和青铜比童年”“我来到油麻地小学后”等。这样,既能深化对书中人物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唤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和欲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才能的新一代接班人。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