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谱写“乐文化”的新篇章 巧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社会化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4期 总第5198期 2016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4期  下一期
巧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社会化成长
来源: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范红霞 发布日期:2016-03-25 10:29:48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应该关注的焦点,而关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学前融合环境中,只有真正关注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才能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异化与缺失,为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推行学前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模式、成长的触发点,为智障儿童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环境,让特殊个体深度融合于大环境之中。
    一、在体育游戏中提升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缺陷,大肌肉动作发展滞后,手眼协调、手脚配合与一般幼儿存在差异。在学前体育游戏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内容,比如,“摸石过河”“投沙包”等,让智障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群体中反复模仿练习,尝试做攀登、投掷、抛接、蹲起等动作,锻炼手臂、腰腹、大腿的肌肉,在发展智障机体素质的同时,实现肢体协调能力提升的目标。
    二、在区域游戏中发展精细化动作
    无论是一般幼儿,还是智障儿童,游戏都是他们最钟爱的基本活动,区域游戏更是幼儿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班级区域布置时,应根据班级幼儿情况,尝试将教室空间进行精心规划、合理利用。可以设置“生物角”“探索台”“建构区”等,根据智障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康复需求,安排其进入适合区域。
    在生活情境浓郁的区域游戏中,老师和小伙伴的辅助给学前智障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在摸索中玩,在玩中发展精细化动作。例如,生物角是充满生命力的自然区角,色彩与形状等都能给后知后觉的智障儿童强烈的刺激,让他们通过颜色、形状的变化感知生物的成长。在动手过程中,不必强调劳作的结果,以不伤害生物为前提,只需给智障儿童必要的要领提示,让他们置身于生物角,在每一天的捉虫、除草、换水、喂食等动态过程中,手指的灵敏度、动作的精细度、关节的柔韧度得到适度训练。同时,智障儿童也能在区域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成功的甜蜜。
    三、在艺术游戏中体验积极情感
    游戏是智障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补救措施。但游戏并不狭隘地等同于体育活动。艺术游戏是幼儿游戏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通过歌舞表演、美术创作等多样形式,不拘泥于结果,而在于参与的过程,强调自导性与愉悦性,让幼儿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想象,提升表现力。
    通常,智障儿童的消极情绪比同龄儿童要多得多,但在艺术游戏中,宽松无障碍的环境会使智障儿童倍感亲切。参与过程中,智障儿童在没有任何压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游戏任务,获得较高的成功感、认可感。
    “T台走秀”对智障儿童来讲,操作简单易行。在步伐的移动中,得到观众的掌声和赞美,内心深处被他们的肯定而照亮,在体验成功与喜悦的同时,他们会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在户外游戏中实现有效的人际交往
    智障儿童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受限,他们缺乏与人自如顺畅交往的能力,他们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小朋友有效沟通,有时候错误的举动或言语给智障儿童及周围伙伴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户外游戏的平台,营造立体的学习空间,指导智障儿童融入游戏环境,在合作互助的游戏中,学会分享、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肯定与赞赏,感受良好的人际互动氛围。在“你好”“我们一起玩吧”的系列语言中,在拥抱、大拇指表扬的行动中,逐渐扩大智障儿童对他人的交往意愿,把心灵之门向更多的人敞开,建立起属于他们的人际交往的平台,收获更多的友谊。
    游戏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基本活动,在融合这样无障碍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要紧抓住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因素,对智障儿童实施有效干预,让智障儿童在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实现个人的存在价值,满足发展的特殊需要,促进社会化成长,为其未来融入主流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