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谱写“乐文化”的新篇章 巧用游戏,促进智障儿童社会化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4期 总第5198期 2016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4期  下一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来源:盐城市大丰区大桥小学 作者:杨广宇 发布日期:2016-03-25 10:42:59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机制还在逐步完善等现实因素,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教育、引导和管理,很多学生往往在某个特定时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部分学生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400多名学生中有100多名学生的父母双双在外打工。为了进一步摸清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学生谈心等形式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
    七成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在遇到困惑时,不会选择向代理监护人倾诉,甚至选择说谎;八成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嫌代理监护人啰嗦以及一些想法不被理解,而与其发生摩擦;九成以上学生觉得,在寄居家庭里感觉不到生活的温暖。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社会因素 乡镇的关工委、团委、妇女联合会等机构,常常是各自为政,除了在节日或开学时到学校去关心一下留守学生,对留守学生的发展并无长期关注。此外,农村公共娱乐场所和设施配备不足,但宽带已逐步普及,假期中孩子们除了三五成群、就地取材玩一些游戏之外,其余时间均流连于游戏机房和网吧。
    家庭因素 父母离开孩子后,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精神需求却很少过问。由于长期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亲子关系的失衡导致留守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出现问题。
    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往往缺少家庭教育知识,更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旦遇到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往往不能发现问题。
    寄住在亲戚家中的孩子往往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受委托的亲属一般在物质生活上会尽心尽力,但在道德教育上碍于情面,不便多批评、多管束,大多数是“物质满足+道德放任”的管理方式。
    学校因素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校领导、班主任和品德教师的工作。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他们几乎不与学生接触,更谈不上去进行农村留守学生德育工作。除了班主任之外,留守学生很难再从其他途径获得道德发展的支持。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形成合力。
    而且,学校德育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仅停留在课程的层面上,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几乎边缘化,甚至空白。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政府决策 关爱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健康成长。各级政府在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同时,要加快户籍制度、入学政策改革,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让留守儿童在群体中健康成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社会尽力 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村民(居民)委员会、妇联、共青团和家长学校,要动员退体教师、公务员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积极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对社会上的黑网吧、游戏室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场所,要联合公安部门加大整治力度,规范管理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场所,营造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文明环境。
    沟通亲情 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在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和心理,使留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尽责 近年来,在中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主要采取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常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鼓励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档案分类管理等几种形式,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跟踪管理。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与良好品德有着众多相同因素和内在联系,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结合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学生倾注更多的关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