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5期 总第5207期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5期  下一期
学讲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沛县朱寨镇中心小学 作者:徐翠平 发布日期:2016-04-06 08:42:49

  一、教师对于“学讲计划”课堂教学认识不够
    什么是“学讲计划”?它真的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吗?在与几位同事的交流中发现,有的老师认为“学讲计划”比以前的教学更容易实施了,就是课前提几个问题,然后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最后来个检测反馈就行了。还有的老师否认“学讲计划”,感觉这种教学方式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造成目前很多老师还放不下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旧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们尽管很辛苦却收获甚微。要想快速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学讲计划”势在必行,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必须理念先行,让老师们清醒地意识到“学讲计划”就是教育规律之根本,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同时还要让老师们通过自己的践行来体会“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高效性。
  二、“学讲计划”模式化
    “学讲计划”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一般包括:自主先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这六个环节无不体现教育规律和学习论的要求。不采用,必然是违背规律而低效甚至无效;采用但不会用或方法不成熟,同样效果不佳。在近几个月边思考边学习的实践中,我的确感到了艰难。我认为“学讲计划”的六个环节在我们的教学中绝对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去靠拢这六个环节,要打破常规,不能千篇一律,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去迎接课改,但不能被课改所束缚。
  三、学生不会“讲”
    “学讲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讲出来,达到掌握和巩固的效果,但在教学及观摩课中,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讲不好、甚至不会讲。我感觉“学讲计划”的实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磨合与训练。要想让学生真正能讲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多一些展示的空间,可以先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讲给自己听,讲给同桌听、讲给小组听,最后再讲给全班的同学听,循序渐进地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加工能力,不然“学进去”“讲出来”只是一句空话。
   同时,在“讲”的过程中,也不能只关注优生的表现,更要注重学困生的指导工作,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讲”,发现点滴进步就适时表扬,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四、小组合作交流效率低
    数学课堂的几次教学改革都提倡小组合作交流,但是在这几年的听课中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小组合作环节开展得很不好,好多老师是走形式,几乎没有一点成效。那么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中,学生是不是都在积极地交流呢?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讨论中窃窃私语,有的同学保持沉默。老师也很着急,为了课堂的正常进行,只能草草地结束了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学生对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不清,不会合作交流,没有意识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更缺乏集体的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形式,只有平时多加操练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再加上老师正确地指导,才能让其在“学讲计划”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学讲计划”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只是目前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还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很多老师也是在被动地执行“学讲计划”。我相信,通过老师们漫长的教学实践,一定会转变自身的观点,自主地去接受、实施“学讲计划”课堂教学,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认真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学讲计划”课堂教学。
  五、实施“学讲计划”的认识误区
    在与同事及外校的老师交流中得知,有的老师认为学讲方式比较适合数学教学,不宜运用于语文和英语等其他学科。教师们有这种想法,也许是对于实施“学讲计划”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担心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思维及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参加学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实施“学讲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生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的质量和学生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学段的学校,所有年级、班级和学科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实施“学讲计划”。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