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5期 总第5207期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5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自主学习
来源: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 作者:王峰 发布日期:2016-04-06 09:05:45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过程,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遵照学生身心特点,遵循思维主体的认知规律出发,预设科学自主课堂教学的流程,在引导自主学习方式方面作了一些有力的尝试,现结合《声音的产生》一课来阐述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探究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初始动因的,人几乎不可能无缘由地去做某件事,去作相关尝试,基于这一分析,对于每节课的导入我都进行精心设计。《声音的产生》一课,我采用“听音辨物”的游戏导入,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在尊重学生主体感受、遵循思维渐进的模式下,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方法逐步“引诱”学生踏上探究声音的“征途”。小学生的科学课堂,最好不要出现刻意地牵着学生去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技能的痕迹,否则会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被逼、被指派的氛围。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二、思维如水般没有束缚
    兴趣一旦被激发,思维一旦被调动,创新的火花往往会在此时迸发。学生会提出许多想研究的项目,产生令我们成人不可预知的创举。孩子们提出的探究项目或许精彩纷呈,有深度,有广度,有梯度;或许偏离其宗,虚无缥渺不着边际。在提问题选项目这一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我固然注重肯定学生的独立思维,呵护他们的创造性思考,让他们敢想敢闯,勇于实践,积极探究。同时,老师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本学年段绝大部分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等实践探究的综合能力,“诱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改“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限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科学探究成为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让快乐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同样,让物体发声这一环节,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胡思乱想,不停地自我炫耀,甚至恶搞。这种看似颠覆的、滑稽的、无厘头的想法和做法却常常是创新思维的展现,是孕育创新能力的土壤。当然,教师要注意“火候”的把控,适时重提探究方向,解决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潜心思索,使学生由亢奋状态转为静心思考,以便将课堂的黄金时间用在关键之处。
  三、学无止境,岂能浅尝辄止
    合作探究是让孩子们的口、眼、耳、手、脑齐参与,让他们在交流中产生新想法,在观察中有新发现,在聆听中获得新启迪,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验证。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摸索、去探究,去体验合作的愉悦、探究的乐趣。教师将自主能动的权杖交给学生,很快学生就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引发的”这一结论。此时的学生欣喜若狂,正当他们为有所发现而沾沾自喜时,“声音怎么没有了,怎么都消失了”,看似无意的话语,让学生再一次获得反证的思维方法——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老师的质疑问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杜绝了蜻蜓点水式的探究,使得思维成果逐渐升级,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发的”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教师适时的一问,既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思维的火花再次点燃,又让学生的质疑意识得到唤醒,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掌握思维方法,明确探究目标”的科研能力训练。
    纵观整个课堂,我逐层推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激发兴趣,巧设悬念,指导观察,思维碰撞,实践创新等手段将科学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思维渐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彰显了科学探究的独特魅力,发挥了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