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8期 总第5228期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8期  下一期
多彩大课间快乐又健康
来源:如东县双甸镇石甸小学 作者:朱学军 发布日期:2016-05-16 14:41:17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了富有学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对缓解小学生学习压力、活跃学生的身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营造快乐气氛,推进全员参与
    “快乐和健康”是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题。只有小学生乐于参与,才能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推行了各年级阶段的主题活动。如低年级的七彩童年,中年级的展我风采,高年级的我行我秀。低年级的活动内容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以童话游戏、情境游戏为主,体现生动活泼的特点。中年级的活动内容将运动技能和自创游戏相结合,体现活动的趣味性和技能性。高年级注重特色项目和自主选项相结合以及技能技巧的训练展示。
    为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统一性与时间性,要求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占用。当大课间活动的音乐节律响起时,学生都能够快速有序、整齐划一地到达指定的活动场所。整个校园充满了健康、和谐、快乐的活动氛围。
    二、推进专题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1.整体架构,全面安排
    学校通过整体谋划,着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强度的体育项目,让他们的身心能够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通过对学校场地细致的观察研究,结合学生的需求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做到场地的最大化利用。如我们把操场分成中心活动区、快乐体育区、游戏区、球类区等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根据场地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中心活动区以呼啦圈、足球操、韵律操为主;快乐体育区以学生喜欢的各类活动为主;游戏区以学生、教师自编或者是传统游戏为主。这样,整个场地使用有统一安排,很有条理。
    其次,学校不但在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更在时间上精心安排,不同时期安排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我校全年的大课间活动,共有五个阶段的主题。主题活动相对统一以后,避免了大课间活动情境、内容、形式的频繁变换,节省了班主任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教学组织时间,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自主创新,丰富多样
    作为学校集体层面的自创活动,古诗韵律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造诗韵校园,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县级立项科研课题,我们把古诗吟唱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精心编排了《石甸小学古诗韵律操》。充满韵味的古诗词与优美的韵律操节拍和谐地融为一体,被同学们精彩演绎。孩子们在优美的韵律中感受先贤的智慧和情怀,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文化底蕴,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发展。现在老师们也迷上了古诗韵律操。大课间时分,全体老师都跟在孩子后面和孩子们一起翩翩起舞。古诗词就这样在我们自由而快乐的背背唱唱跳跳中,响彻了整个校园。
    各班级的自创活动也十分精彩,比如低年级的集体舞《小苹果》,中高年级的击剑操。在活动中更涌现出许多学生教练,他们利用双休日通过观看网上视频或拜师学艺,学会了各种游艺活动,再利用大课间时间教给全班或全年级的同学。为了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具创造性和吸引力,学校还不定期地开展“大课间设计评比”,推动大家积极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定期组织竞赛,做好监督评比
    为了推动全校性的大课间活动,我们经常开展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如踢毽、跳绳、转呼啦圈、一分钟拍球、队列训练等。对在竞赛中获胜的学生或班级进行及时宣传与表彰,让孩子们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让他们以百倍的热情与信心全力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去。
    近几年的实践,“健康和快乐”已经成为我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题。“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愿我们的大课间活动能成功地为每一个学生搭起展示自我、增强体质、全面发展的广阔舞台,奠基孩子幸福美好的一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