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8期 总第5228期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8期  下一期
有效教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
来源: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作者:许加扣 发布日期:2016-05-16 15:34:19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学科资源,围绕备课、上课及课后巩固等环节,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深析《课程标准》,熟读教科书,增强目标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无非是个例子。”教科书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例子、一种方向、一条线索,它是实施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熟读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安排及用意,切实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明确、清晰、科学的。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环节中设计的各项活动,都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
    2.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个体,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捕捉学生在该部分内容学习中的真实状态或已有经验,依据文本,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措施,才能省时高效地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
    3.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
    在课程资源、网络资源与课件资料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教师也要学会利用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二、有效上课,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科书,我们要全面熟练地驾驭教科书,有意识地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地咀嚼书本。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反思,催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对自己设计的教案的优缺点了然于胸,并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下一步教学策略的改进,使课堂教学前后衔接,更加“有的放矢”,使整体教学变得更加系统、有效。
    四、有效作业,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的布置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可以设计开放式作业,留给学生充分表现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内容层次化 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尽量多参与选择的机会。这种不同层次的作业,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尊重了学生的权利,帮学生树立了“我能做”的信心,保证了全体学生在不同目标下都能学有所得。
    形式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作业布置时,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供学生参与活动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作业。
    评价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优”“良”“及格”“待及格”之类,缺乏人情味,没有感染力。在批阅中,我们可以发挥语文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育功能,如“你今天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你的多音字完成得很棒哟!”“瞧,你今天又进步了!”……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作业与学生架起一道交流、互动的桥梁,激发学生乐于完成作业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好的课堂是一股灵性涌动的春水,学生涵泳其中,收获的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让我们共同树立“有效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从每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