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9期 总第5236期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9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 作者:梁浩陈向荣 发布日期:2016-05-27 16:01:25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同时推进了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信息技术由于其生动、具体、灵活、多样的特点,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界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信息技术为科普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1.变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
    科普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抽象的内容(例如:太阳系的构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对于这类知识,传统教育擅长使用语言加模型的方式来讲解。相对于纯语言解说,这种形式是一种进步,但在理解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困难,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状态动态地展现出来,如果再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将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原理,课堂学习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一次“太空旅行”。
    2.提供广泛的信息渠道,支持学生自主探究
    如何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讨论的重点。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相关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生都能随时随地获得需要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只需掏出手机,进行相关检索,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就呈现在了面前,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甄别及挑选。在可预见的未来,整个教育系统都将呈现出以学生自主需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课堂将成为他们讨论交流的主阵地。
    二、信息技术为科普教育提供更加便捷、多样、有效的学习交流方式
    1.在线学习,效率与情感并重
    目前小学阶段大力推广的“优教通”系列网站,把flash动画、模拟实验等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们普遍认为,这样的线上学习形式既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手段,又可以作为课后巩固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学生对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遇到疑问还可以通过优教通等平台进行深入交流。
    2.模拟实验,突破重难点,提升辅导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实验有较大的难度,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抵触情绪,加上实验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因为不规范操作导致实验失败、仪器损坏。而课后辅导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教师很难进行讲解复原,从而增加了教学的时间成本,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虚拟实验则能解决以上难题。由于是虚拟实验,安全性有了保障,趣味性得到了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信息技术变革改变了科普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1
    显然,新形式下科普学习已经延伸到每一个碎片化的时间段,学习地点延伸到了课外,学习内容延伸到了各个领域,突破了师生间传统的主从关系,具有深远意义。信息技术让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方式不断涌现,不断变革着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使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现实。
    学生既能通过课堂获取主干课程、权威知识,也能从网络和课外获取信息,从而有力地支撑自身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地球》时,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搜索地球相关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让教育环境获得了工具性、生活性和文化性的多重诠释,使信息技术拥有了人类社会的生命和文化等多种价值取向,贴近了生活,也走向了更加具体的生命实践,使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学习生态环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