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0期 总第5244期 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0期  下一期
彰显数学“家常课”之美———以《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
来源:句容市郭庄镇中心小学 作者:王芳 发布日期:2016-06-20 09:42:47

    什么是数学家常课?它是我们教师每天日常教学中都必须经历的一节课,是常态下的数学课堂。 
    课改以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家常课与公开课、比赛课、展示课等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与创新,让家常课与公开课不再有着天壤之别,让家常课也彰显出它的美。本文结合《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教学,谈谈如何彰显数学“家常课”之美。
    一、构建生命课堂,彰显数学“家常课”人性之美
    尊重独特感受 新课程倡导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一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体现个性化的学习。我在《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教学中,首先,把容量单位的认识放在计量单位、重量单位、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等学生已知和熟悉的情节中,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接着,在感受现实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应用时,我借用了很多资料,比如超市物品中很多容器的容量、容积单位史料的阅读,同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借助学生互动性学习,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较清晰的认知。在引导学生交流的环节中,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真切、最自然的感受。
    关注生活体验 在《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的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视频片段:画面上出现了一个不断滴水的水龙头,几十秒钟过后出现这样一段资料:节水型水龙头一分钟能放3升水,如果不拧紧的话,15分钟会流失1升水。接着我再抛出如下问题:(1)照这样计算,1小时会浪费多少水?一天呢?一个月甚至一年呢?(2)一个大的雪碧饮料瓶可以装2升水,这个水龙头一天滴漏的水可以装满多少个这样的饮料瓶?
    这样的设计让孩子通过计算充分感知1升水是多少,也是进一步教育孩子要节约用水。从知识学习到做人学习,更能指向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构建生活课堂,彰显数学“家常课”和谐之美
    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将课堂安置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让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真正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不仅是知识,而且是经验,是活动的理念。
在《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新知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比较、操作、验证理解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塑料盒、纸盒等容器,让学生比较它们所盛液体的多少,体会容积的含义;通过对1升量杯的认识,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接近1升的容器,从而让学生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在新知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将教材版块和自选素材进行“无缝对接”,展示了数学家常课的和谐之美。
    三、构建灵动课堂,彰显数学“家常课”创造之美
    如何构建灵动课堂,展示“家常课”的创造之美?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问题的空间;(2)过程的空间;(3)思考的空间;(4)交流的空间;(5)体验的空间。
    当然,数学“家常课”也需要一定的创造,但是我们不免感叹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从哪里来?笔者认为:一是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二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是教学内容较多时,有必要变一课时为两课时甚至更多,不必在意课时的限制,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从长远考虑,只要是学生思维的需要、探究的需要,甚至是争辩的需要,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长此以往,数学“家常课”也会彰显出它的创造之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