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校园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1期 总第5251期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1期  下一期
传承浒澪花鼓营造特色文化———如东县浒澪小学“非遗进校园”活动侧记
来源:如东县浒澪小学 作者:王晓兵 发布日期:2016-06-27 11:11:54

    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创办于1909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文化名校,是江苏省较早的农村实验小学之一。多年来,学校依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浒澪花鼓”,致力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发展力及办学品位。
    “浒澪花鼓”作为流传于如东浒澪一带的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曾经献艺中南海。然而近年来,由于受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花鼓艺术后继乏人,致使这一艺术瑰宝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浒澪花鼓发祥地的学校,浒澪小学以挽救、传承浒澪花鼓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瑰宝为己任。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依托厚实的乡土文化土壤,探寻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开展浒澪花鼓艺术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特长。2014年,浒澪小学被确定为南通市“非遗进校园”试点学校;2015年,浒澪小学以此项目被评为如东县特色学校。
    寻觅·百年花鼓
    为了提高师生对浒澪花鼓的认识,学校从“请、听、看、学、诵”入手,到相关文化部门聘请校外辅导员,寻找文献,了解浒澪花鼓的悠久历史,搜集演出图片、寻访民间艺人、地方文化名人,整理花鼓曲调,调研考证,学唱花鼓戏、学跳花鼓舞。浒澪花鼓传承人的生动讲述、精湛表演,使很多师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走进这一古老艺术殿堂的兴趣。自编《浒澪花鼓剧本选粹》被评为如东县优秀校本课程。
    醉意·百年花鼓
    学校建立了浒澪花鼓工作团队。根据浒澪花鼓的特点,编写相关的教学材料,印发花鼓剧目,组织全体师生给花鼓调配上古诗词、儿歌,进行吟诵、演唱,开发出花鼓特色课程《浒澪花鼓新童谣》,我们还将古诗配上浒澪花鼓曲,通过试唱、审核后编成校本课程《读读、吟吟、唱唱》,并在各年级组织教学,将浒澪花鼓的教学由原来的发展特长的个性化教育转化为面向全员的普及型教学。
学校还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发动孩子们向爷爷奶奶学花鼓调,并在学校交流共享,让久违的花鼓旋律重新回归社会的视野。
    奋飞·百年花鼓
    文化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我们对花鼓曲调进行有益的移植和派生,创造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艺术作品。学校先后创作了《两份账单》《七彩裙》《家访》等富有童趣的浒澪花鼓剧。校花鼓剧社的孩子们也纷纷将课文改编成现代版的花鼓剧,自编自演的《揠苗助长》幽默风趣,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学校邀请花鼓剧的民间爱好者与孩子们同台上演精彩纷呈的“演花鼓、品花鼓”专题演出,学生创作并朗诵“致花鼓诗”,悠长的唱腔和着清脆的伴奏飘荡耳畔,令人心醉,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当然,传承和发扬“浒澪花鼓”这一文化遗产任重道远。一路走来,学校师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了,收获了,也得到了艺术享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浒澪小学将以成绩为起点,鼓满风帆、与时俱进、弦歌不辍,进一步发掘浒澪花鼓这一宝贵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代代传承,日日常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