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1期 总第5251期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1期  下一期
谈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有效策略
来源:无锡市杨市中心幼儿园 作者:杨丽华 发布日期:2016-06-28 13:28:03

    心理学家黄翼在《儿童绘画之心理》一书中提出:“幼儿视绘画为游戏,以新奇绘画工具的活动,宣泄其天然的冲动,满足其表现需求。”简练的语言准确地说出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两重意义:一是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性、实践性是表现幼儿所见所思所闻所想等情感、愿望、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之一;二是强调求新求异的创造行为。目前,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在作画手段、作画工具、作画内容及活动过程都会进行一个很完善的前期设计和实施,但在幼儿作品评价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评价目的模糊、环节失效
    教师对于美术评价目的不清晰,对艺术作品中的灵感和亮点往往不能及时发掘和提升,难以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孩子自己走走看看,或将孩子作品张贴就是一种肯定了,深入和实效的评价少之又少。
    2.评价方式单一、主体缺失
    教师往往只采用比较评价、语言评价等方式对幼儿的作品做出随意、简单的评价。同时这种一人包办所有幼儿进行评价的现象,也忽略了幼儿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和所应发挥的作用。
    3.评价语言单调、缺艺术性
    在教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循惯性讲话的现象,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总是“好极了、太棒了”,这些单一的语言,让我们的评价变得苍白与枯燥。
    根据上述分析,解决幼儿美术活动中评价环节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幼儿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性尤为重要。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对评价策略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1.科学积极的评价角度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展开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启发、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潜能。幼儿因兴趣、能力、环境、水平等不同而导致表现和创作作品的差异,当幼儿付出努力才完成作品,尽管有不足的地方时,教师要冷静地欣赏并挖掘闪光处,以科学、积极的评价角度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美术创作活动的快乐。
    作品的评价除了可以从技能方面进行外,还可以从幼儿的构思、主动性、兴趣性、专注性、独立性、创造性、操作的熟练性以及常规习惯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技能的评价上,可以从色彩、材料的使用方法等方面找出其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创作时的想法和创意,从而理性地对其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
    2.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幼儿的创作是极富个性的,美术作品大多是反应他们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他们创作的作品只有自己才最了解,有的作品只有自己才看得懂,说得清。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我们要改变教师单方面下定论的做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评价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做参谋和欣赏者。
    我通常会采用以下的评价方式:一是自我介绍与评价,给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二是同伴学习与评价;三是教师的总结与评价要对幼儿作品有目的地讲评,对不同的幼儿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为幼儿提出持续性的建议。这样,评价的主体变得多元化,评价的过程也变成幼儿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幼儿之间取长补短,同时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生动的评价语言
    语言是描绘事物、抒发感情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优秀的、趣味化的作品评价语言不仅能够更好地表现艺术内容,同时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语言来阐述艺术,让孩子在趣味的氛围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我们发现,在创作环节幼儿专注投入,而在即将结束的评价环节则注意力涣散。如果教师运用有趣味、生动的评价导入语,便可以将幼儿的情绪重新安定下来,并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启发联想、活跃气氛。而启发思维的提问语给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机会,也给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供了范例,同时能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践证明,有效的美术作品评价策略,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创造美的积极性,从而体现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