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1期 总第5251期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1期  下一期
合理运用美术素材,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作者:姚海燕 发布日期:2016-06-28 14:11:51

    如今,学校美术教学不再以绘画为主,而是开设了摄影、雕塑、国画、西画等多种多样的课程。我校努力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对原有课程进行大胆变动,补充学生愿学的、教师擅长的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和自然界中。我们利用生活和自然界的材料,开设富有乡土特色的课程,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丰厚的素材,也为美术教学提供生动的课程资源。
    一、变废为宝的生活素材,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断的材料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和启示。学生用落叶、干草制作成栩栩如生的树叶贴画,用各种干果果壳、豆类、瓜子制作成挂饰、动物等,这都是孩子们对美的创造。
    如教学《有趣的小动物造型》一课时,我们巧妙利用生活材料、自然材料,让学生依物联想,并加工、粘贴、拼装出各种有趣的造型。取舍材料、设计造型、精心搭配,学生的作品琳琅满目:月饼盒、牙膏盒变成一排排高楼大厦,易拉罐和盒子变成现代化赛车,蛋壳、毛线和盒子变成卡通娃娃……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玩,充分体验物尽其用的价值,享受旧而不废的乐趣。
    二、带入课堂的美术素材,活跃美术课堂学习气氛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收集创作素材,巧用生活材料、自然材料创作美术作品的关键是学生要有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生活材料、自然材料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变废为宝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收集学习材料,在家中找、到大自然中找。这样学生就会自觉、有意识地留心生活,潜移默化地开始关注身边的美,主动探究美。
    如教学《材料妙用》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大小、形状、色彩各异的生活材料、自然材料备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赏析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并出示亲自制作的“变废为宝”的实物,如多彩的装饰画、清脆的风铃、实用的笔筒,这些实物比单一的图片欣赏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我趁机引导学生说说生活材料、自然材料的形状、色彩、花纹、质地、性能,如何巧妙搭配,使物尽其用。
    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体验,师生共同探究如何妙用生活材料、自然材料和普通的废弃材料,创造出奇妙的玩具、有美感的装饰物品。学生对废旧物品的认知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活动将更具趣味,更充满活力。
    三、巧用延伸的自然材料,获取丰富的美术创作素材
    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是美术手工作品的源泉,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自身要多钻研教材,多关注社会和生活,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切实体会生活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自然资源是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自然中的天然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就能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潜能
    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发表主观见解,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几乎没有。在小组合作中,对作品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
    如《材料妙用》一课的评价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创作的灵感和作品的创意,再说说是如何用生活材料、自然材料的形状和颜色来创作的。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适时总结每件作品的闪光点,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另外,除了自评、互评、师评外,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展示,鼓励他们大胆参与集体讨论,对其他学生的作品发表见解。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强化了他们的创作意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