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2期 总第5259期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2期  下一期
品德、品性、品味———谈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思品教育
来源: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作者:杨维 发布日期:2016-07-08 15:14:43

    在本真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开展工作,而思想品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精神面貌的大问题。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原则是不变的。那么,如何做好思品教育,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开展:

    一、品德:培养学生的德性
    自古以来,思品教育和学识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而国家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大纲也要求在小学课程中,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三者摆在同等地位。所以在本真教育理念下,思品教育也应该是重中之重。人们通常把“德性”理解为人的道德本性,即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
    第一,德是才之“核”。德是才的重要内涵,德本身就是才,德是人格力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才干和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性本身所固有的“才力”属性及价值。现代教育学认为,一个人成才除了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因素外,同时还必须具备包括理想、道德、意志、情感、气质、动机等在内的非智能因素。非智能因素作为智能因素的动力和灵魂,与智能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人才成长不可忽视的。 
    第二,德是才之“帅”。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是德与才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又不是并列对等的,其中德居于统帅地位。现实中,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潜在的危害性就越大。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与德性高尚的人结合在一起,它将造福于人类;与德性低下的人结合在一起,将贻害无穷。
    第三,德是成才的精神动力。立德不仅能保证成才的正确方向,而且也为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在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人的德性不同,精神状态不同,学习的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一个德性高尚的人,他更容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在成才的道路上,更能够克服困难,朝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可见,做人是成才的基础。从心灵入手,是解决当前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根本。有人说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残疾,所以教育要真正达到促进生命成长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二、品性:回归生活的本质
    品性,指(人的)品质性格。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以应试为导向的突出问题越演越烈,目标上以分数为本,内容上强调知识为重和应试能力,方法上以知识点教学为体系,强调在群体教学中通过竞争促进学习。在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导向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渐渐远离育人的本质,沦落成为孩子未来谋职业的敲门砖。 
    1.重新审视教育观念
    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2.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着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了好多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进行培养和激发,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3.教育的本质是用心灵去感应学生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学生对教师不再俯首帖耳,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用心灵去感应学生,才能达成教育效果。只要教师真心爱教育,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用心去爱班级里每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举止就在和所有的学生进行着心灵感应。
    4.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
    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
    三、品位:“教书”与“育人”统一
    教书育人是社会主义教育赋予教师的职责,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教书育人”的概念是由“教书”和“育人”复合而成的,旨在强调“教书”“育人”的统一性。“教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讲课,应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成才的过程。“育人”即培育人才。教书必然育人,但是育人并非通过教书才能实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必然会起到多多少少的育人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书是形式,育人是本质;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顺利地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目的。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
    本真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的阵地,更应该是学生人格塑造的殿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
    首先,应将课堂视为学习知识、人格塑造的殿堂。其次,“育人”强调学生独立的人格特质,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最后,还要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是对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检验与激发。
    总之,“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全面发展。我们期待所有课堂都能成为促使学生自尊、自信、友善、全面发展的阵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