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2期 总第5259期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2期  下一期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爱背古诗文
来源: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作者:郭霞 发布日期:2016-07-08 15:18:18

    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这些古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虽短小,却包含着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情感,是学生诵读积累的好素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样搞好古诗教学,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乐学、爱背、多背古诗、增加文化底蕴呢?在此以《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为例谈谈我在古诗教学上的一次尝试。
    一、引导自学,激发自信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利用范读使学生对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个初步的感受,拨动学生情感的弦,奠定朗读的基石。接着,我用投影出示了学习提示:   
    1.自学:将诗句好好读一读,结合插图,读懂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2.小组内学习:①讨论诗中“山郭”“前川”“余”的意思;②说说读过每一首诗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③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在小组内能不能解决。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后,开始积极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之中。我在巡视中发现,第一项学习要求,学生们完成得很顺利,表现得信心十足。当在小组内学习时,气氛便变得热烈起来,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自己对诗的理解。但这时,我从有些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一丝不确定,我知道他们在学习时碰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我该放下组织者的身份,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了。最后,学生们入情入境的朗读和背诵使我更明确了:他们已领悟了诗的内容,体验到了诗人的情感。这一教学过程使我更确信学生完全能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他们完全可以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优化语言,激发兴趣
    我常对学生说,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做个有心人。而教师更应是个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利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影响学生。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服从于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在新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描述性语言:“现在正是三月,虽然还有些寒意,但当暖暖的风像柔软的手轻轻地拂过脸颊,我们惊喜地发现春姑娘已来了,她彩衣飘飘、长袖挥舞,给大地带来了一片勃勃生机。谁愿意用我们刚学过的一段课文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好?”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教师的这种优美的语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更像是兴奋剂,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习古诗前,我给学生以心理暗示:“这两首诗都不难,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学及合作,一定能学会。”在学生小组学习时,我给予鼓励:“你们配合默契,亲如兄弟,令人羡慕!”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就像风,鼓起了学生前进的风帆,使他们越来越爱学语文,越来越会学语文。    
    三、促进积累,激发潜能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很快就能学会,于是我利用课堂上充裕的时间,在“春”字上做文章。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朗读背诵,背得越多越好。此后,学生通过翻阅《唐诗三百首》《古诗文诵读》或上网查找,整理并背诵了好多古诗。这次背诗,学生积累了很多优秀诗句,收获不小,也使我更加确信学生的潜力很大,就看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多大程度上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虽然读了很多,背了不少,但那毕竟是古人眼中的春天,学生只是受到感染而缺少观察和体验。于是,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邀请父母或好朋友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感受画成一幅画或写成赞美春天的诗,要是能诗配图就更好了。几天以后,学生给我送来了他们的作品:一幅幅漂亮的春光图,很多都配上了诗。有的引用了背过的诗,有的是自己写的。虽然对仗不是那么工整,但我觉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次作业,不少学生是两三个同学结伴同游、合作完成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传诵下来,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积累,从民族文化中吸收智慧、汲取营养,有赖于每位语文教师的常抓不懈。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厚积而薄发。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