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3期 总第5288期 2016年09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3期  下一期
中小学语文教材应当是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来源:盐城市大丰区西团小学 作者:陈东亚 发布日期:2016-09-07 11:27:09

    客观地讲,教材改动是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探索阶段,本不必大惊小怪。但是,这次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篇目调整触动了一系列敏感的社会话题,引起了批评的狂潮。它迫使人们思考和追问: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何看待历史与传统,如何评价人物与事迹?“文以载道”的语文课应继承和弘扬什么样的“道”?或者语文教育还要不要载“道”?
    从《南京大屠杀》等课文被调整及有关人的言论中,我思考了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新编写新教材,到底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教材观?我觉得,就编写语文教材而言,应当坚持“六性”,即人文性、艺术性、经典性、历史性、现实性、稳定性,特别应当坚持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炎黄血脉世代延续,民族精神不断积淀和传承,其主要载体有三:一是经典文物。如北京周口店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曲阜、故宫、长城等。二是文字记载的典型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雄才大略的文治武功,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三是思想家、文学家的名言警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等。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浓缩的历史,名言警句是升华了的历史。三者相得益彰,共同承载历史的积淀,浓缩着民族的精华,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民族精神传承与发扬,主要靠教育,教育的基本载体是教材和教学。
    语文是文科教育中的担纲学科,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人文教育的责任。有人主张语文课本应该体现文学、艺术方面的作用,让孩子学到更好的语文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历史课等课程。我不赞成这种淡化语文课人文教育功能的说法。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不是外在的东西,越是艺术性强的文章越富有思想底蕴和情感的冲击力。一篇好的范文,应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文教材应该保持它的经典性,现实生活中一些非经典的东西不能进入教材。
    教材编写需要与时俱进,该删的删,该改的改,这没有错,但进行删改必须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不能使语文教材披满历史的沧桑而没有现实的星河,也不能只充满时尚而少了历史的厚重。毕竟现代人不是“天外来客”,是祖宗血脉的延续。
    特别是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中,许多人缺乏核心价值、主流价值,甚至在丧失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在教材中淡化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史,甚至抛弃。我们总不能一方面感叹孩子们接受历史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亲手把历史教育从课本中删除,因为这次删除的是“南京大屠杀”,下次就可能是“长征”“鸦片战争”。我们删除的不仅仅是几百字的描述文字,而是逐渐抹去孩子们对历史的记忆。
    远离孩子们生活的德育教育固然要进行改革,但改革要慎之又慎。不能因为时代发生变化,就简单的认为先烈的英雄事迹不再具有教育意义,那样做将是矫枉过正,得不偿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