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3期 总第5288期 2016年09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3期  下一期
启迪智慧火花发展学生思维———浅议启发式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来源: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作者:吴寒 发布日期:2016-09-07 13:19:45

    启发式教学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经产生,而在提倡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进步和快乐的当代,怎样让启发式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关注的课题。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如何“启

    首先,笔者认为,只要勇于尝试,无论是学有余力的、还是学习能 力弱的学生,只要通过努力,无论成功与否,都可以在尝试中获得“超越自我的喜悦”。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心,也为他们获得新的跨越提供一定的心理暗示。其次,教师通过有效的启发,可以锻炼学生用脑、眼、手、口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变被动学习为一种主动的意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时,笔者出示问题:“每20副打一包,60副陆战棋要打几包?”我启发学生们在独立思考后,通过小组成员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尽可能地发现多种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60里面有3个20,所以商是3;有的学生把60看作6个10,20看作2个10,根据口诀二三得六,所以商是3;有的学生认为6÷2=3,所以60÷20=3。正是这样,每个人都大胆尝试了自己的想法,也勇于在组内表达观点。孩子们不仅敢于表述个人见解,也对其他同学的思路有了一定的思考。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喜欢的一种方法去理解、运用。这样,每个学生都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个人想法,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想法。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如何“导”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也曾提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人们汲取了孔子和朱熹的教育教学理念,称之为“启发式”。从古人的理念来看,启发式是一种教学表现形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通互融,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著名的《学记》中得以体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要注重引导而不是扶着学生一路行走,注重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注重启发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会做,而不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引导。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方法引领,多启发、多引导,把真正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交给他们。例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所倡导的“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的愿望,贴近学生的生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长,我们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得到生命的滋养,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收获快乐,体验成功。正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如何“准”
    启发式教学要真正做到启迪思维,锻炼能力,提升素养,还要注重启发关键点的优化。首先要“准”,启发要启在关键的地方,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之处。
    笔者认为,新课前要对复习旧知识和对新课的引导要把握到位,提问要找到好的关键点,真正做到启发、点拨、迁移类推的作用。我们要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关键之处,提问要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启发性、有层次感、有阶梯性。
    比如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是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是什么关系?接下来,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教师在巡视的同时关注学生们的方法:可能是数方格,也可能是割补法。不管是什么方法,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面积都一样。这些关键点能帮助学生们利用之前学过的旧知识,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连续性,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