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4期 总第5295期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4期  下一期
妙“喻”生花
来源:无锡市育红小学 作者:武巧云潘旭敏 发布日期:2016-09-22 15:32:54

    比喻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令文章增色不少,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
    一、课内阅读,享受比喻的美妙
    在比喻中收获视觉盛宴。比喻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能写出事物最主要的特点,一目了然;二是文章会因比喻句的使用而生动、形象。如苏教版《小露珠》一文,为了突出小露珠的美丽,用了三个比喻:“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作者用富有美感的钻石、水晶、珍珠进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露珠的美。这样的比喻向学生揭示:在写作文时要利用比喻抓住特点,从光泽、颜色、外形三个不同角度对小露珠进行赞美。
    在比喻中享受动静的完美结合。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苏教版《庐山的云雾》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二自然段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写出了山顶——山腰——山谷——山峰不同方位下云雾的姿态。第三自然段围绕“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写出了云雾变化之快。这两段均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段落结构相同,修辞一致,但一静一动,动静结合,贴切的比喻使两者完美融合,让我们如入庐山云雾奇境。 
    在比喻中体验真挚的情感。人教版《麻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初读之下,觉得这样的比喻非常奇怪,麻雀和石头之间没有任何一点共同之处。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比喻。麻雀救子心切,从树上扑下来的速度非常快,又希望能震住猎狗,希望自己像石头那样坚硬,它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救子的武器。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读出了老麻雀的勇敢,悟出了伟大的母爱。
    在比喻中升华对比的感悟。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喻体,评价一个比喻好不好,可以从对比中感悟。小古文《咏雪》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篇短小的文章把雪花比作盐和柳絮。盐、柳絮跟雪花都有相似点,都是白色的。但是两个比喻却给人不同的享受,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感悟,体会比喻的妙处。把雪花纷飞比喻成空中撒盐特别生硬,不能给人以美感,而柳絮飘飞特别轻柔,给人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来。
    二、课外拓展,延伸比喻的韵味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
    课内拓展。小露珠除了像钻石、水晶和珍珠,还像什么?用“早哇,像(   )那么(   )的小露珠”句式进行说话。我会出示一部分图片帮助学生练说。真实的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激发了他们的情感。适时的说话安排,让孩子们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抒真情水到渠成。
课外延伸。学习了小露珠的比喻,需要向课外拓展,达到语用的目的。在这里,我以雪花为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用优美的句式表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雪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落在小手中有什么感觉呀?能不能像小动物喜欢小露珠那样,也来表达我们对雪花的喜爱之情?
出示:早哇,像(   )那么(   )的小雪花!
    生:像梨花那么洁白的小雪花,像鹅毛那么柔软的小雪花,像芦花那么蓬松的小雪花,像柳絮那么轻盈的小雪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比喻乃文之韵味,丰富学生“比喻”的生活之源,学生一定会插上想象的翅膀,恰如其分地使用比喻,体味诗意的语言,感受文章的韵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