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4期 总第5295期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4期  下一期
以“说”促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来源: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作者:季康 发布日期:2016-09-23 08:26:27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要想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发。
    一、激发兴趣,激发“想说”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在数学课中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必须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自然就有说的欲望。要让学生想说、敢说,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心态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改变课堂理念,留足让学生发言的时间;此外,教师提问时要尽量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你来讲一讲好吗?”“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等协商、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在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勇敢地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二、鼓励启发,营造“敢说”氛围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要亲和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如:你讲的有点道理,请继续;你再好好想想,等会儿老师请你回答好吗?如果……就更好了。
    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学生时时在教师充满鼓励的目光里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他们就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乐于、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三、循序渐进,培养“会说”能力
    数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都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使他们能运用准确、清晰、明白、简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和表达。
    如在学习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并学会叙述: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虽然这两个概念较为相似且学生不易区分理解,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讲解,使学生学会并灵活运用,正确地叙述两者的区别。在叙述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对题意的理解也必然更进一步,他们的“口才”“脑才”都得到训练。
    四、重视阅读,拓展“能说”空间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真正理解的要求。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们必须重视数学阅读。通过对数学信息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将同一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和灵活性。
除了阅读图片提供的数学信息之外,我们还应提倡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很多教师认为,要学好语文,应该多看课外书。很少有教师认为,学好数学也应该多看课外书。其实,对于学习来说,课外书同样重要。可惜与数学相关的课外书相对较少。我建议低年级学生看《数学小常识》《数学小灵通》《数学报(注音版)》等,通过对这些相对专业的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更好地净化学生数学语言的外在环境,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进一步强化运用数学语言的内在动机。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当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时,还要知道它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的提高还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我们应从课堂抓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