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4期 总第5295期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4期  下一期
三年级品德课堂分享互助式学习基本流程探微
来源: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作者:杨肇文 发布日期:2016-09-23 08:38:24

    通过前期大量的学生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笔者掌握了目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实际学情现状。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来探讨品德课堂分享互助式学习基本流程。
    一、分享互助前有约在先
    在分享互助式学习中,笔者发现“约法三章”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保持稳定情绪的分享互助合作,在学习前一定要根据以下三点和学生有约在先。
    1.教学内容的要求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提出约定,最好是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深化分享互助学习的主要内容。例如三年级下册《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一课,在分组收集资料前,要让学生明确夸学校哪些方面、资料打算从哪里获得、思考夸学校的方式(最好和其他组不一样)。将教学目标隐含在约定之中,既有需要学生了解的学校相关信息,又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同时指导学生有创意地展示组内分享的成果。
    2.学生心态的关照
    通过前测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心态是分享互助式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钥匙”,这就提醒教师在活动前的约定中不能遗漏对于学生心态的关照。例如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这节课整体的情感基调是温馨,分享互助式学习适合用轻音乐营造柔和的氛围,在活动之初就应当对学生提出情感要求。通过呼吸法、音乐引导、回忆想象等让学生平静思考后再分享,如此可以达到更贴近内心的效果。
    3.组织纪律的明确
    在实际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随着课堂教学中分享互助式学习模式使用频率的提升,学生注意力开始下降,从不关注其他小组发言,渐渐变为连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也不关注,最后少部分学生自己也不乐于参与其中。因此在三年级起步阶段,有必要在学习活动前的要求中,将组织纪律相对明确地提出。例如提出“小组活动时组员轮流发言,仔细倾听思考,用表情回应同学”等。
    二、活动推进中充分互助
    分享互助式学习成效大小的关键在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可以充分互助”这一主要环节,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三点:
    1.组长主持定人心
    每一组的组长是活动的组织者,肩负着召集开展活动、分配工作等重要职责。教师应定期或者课前召开组长会议,明确要求,并且指导在活动中组织的方法,以及帮助组长协调人际关系等相关问题,帮助这些担任组长角色的学生锻炼发展组织能力,解决他们活动前的“后顾之忧”。
    2.人人交流要全纳
    充分的分享互助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做到人人参与交流。然而时间是保证人人得以交流的其一要素,还需要指导学生具体的交流方法,倾听他人意见,自己发言时补充,而不是赘述。另外分享思路的时候可以分享成果,更应当分享思考的过程,给他人以学习方式的指导。
    3.轮换分工要定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长期担任组长和发言人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占有各种学习机会和资源,而学习能力本身较弱的学生在分享互助式学习中消极怠工。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轮换分工。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月更换一次组内分工的频率较为合适。
    三、集体分享时生生共赢
    在组内活动主要是学生间的互助,而组外交流更多的是分享成果,生生共赢。
    1.充分发言有时间
    既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就应当给每组发言机会。而为了节约课上时间,必须指导小组发言人,发表意见可以补充,不得重复。这就需要每一个人仔细听清别组的发言,而不是一味整理自己的思绪。
    2.时时点评需专业
    作为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素质,在学生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思路值得仿效借鉴时,教师要通过时时点评指导学生互助思考的思路,以达到分享的目的。在遇到学生思路偏差时,也不需及时纠正,而要通过引导让其他组同学尽量互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国家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情操的熏陶。课堂中分享互助式学习的运用需讲究方式方法,更需结合学生心理特征。笔者立志探究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为共同推进小学品德学科的发展而努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