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5期 总第5302期 2016年10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5期  下一期
小学数学主题拓展促学力提升
来源: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 作者:马金花 发布日期:2016-10-17 11:17:5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度的拓展。教学中提供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有意识的拓展,激发学生自我促进的动因,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题拓展,是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后开展的延伸性综合探究活动,它既是主题学习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升华,也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最高层次数学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效进行数学史料、数学素材、数学思维的拓展,就能真正促使学生的学习力得到攀升。
    “集”史料拓展,促视野宽阔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题拓展首先应注重在数学文化领域中的延伸。现行苏教版教材中,增设了“你知道吗”版块。以这一版块为依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数学文化、知识的拓展全面铺开。例如,三年级在学完《认识万以内的数》后,介绍了古时候的几种记数方式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在了解记数符号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发展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除了利用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版块,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拓展,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教学《认识负数》时,可以和学生一起翻开“数学史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中国比西方国家认识负数早了数百年。这段数学文化的补充拓展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数学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体味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促进学生浸润思想、宽阔视野。
    “寻”素材拓展,促探究深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现行教材已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区差异等因素,选取较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生活素材。我们在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进行数学素材的拓展,促进学生的数学探究更加深入。
    例如,学生的学习工具“三角板”就可以展开拓展。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引导学生围绕“角”“边”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促使学生不仅主动发现“度数只要是15的倍数都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的规律,而且探究出每一种三角板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发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探究更深刻。在最后的一段拓展资料中介绍:“三角板从古希腊时期就有,它是对两种基本图形分割而成的。当把正三角形与正方形对半切割时,便得到了两种直角三角形,这正好是我们所用的一副三角板的形式。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认为,这两种三角形是最完美的形式。”整节课的探究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充分体验了三角板的神奇魅力,从而引发他们对生活中极为平常的素材产生了数学探究的兴趣。
    “重”思维拓展,促学力提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
    数学教学的主题拓展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影响和有意培养。从思维发展的过程上看,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无形中给了学生更多的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从思维品质形成上看,教师适度引申知识内容,增加多样的练习形式,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无不促进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