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6期 总第5308期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6期  下一期
儿童绘画能力培养策略剖析
来源:靖江市季市镇长安学校 作者:丁钰洳 发布日期:2016-10-27 13:15:23

    绘画是人类表达思想、诱发与交流感情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教师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还应该培养幼儿乐观愉悦的情绪,使生活中的事物形态、色彩、特征变成幼儿丰富多彩的图画语言,让幼儿能运用这种语言去自由自在地表达感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是培养与锻炼幼儿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艺术真善美的鉴赏能力、对形象的记忆能力,以及对构思的想象能力,从而获得对生活中艺术再创造与表现的能力。
    一、儿童画初期的训练重点
    儿童画初期,重点在于画面有没有表现出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才是一定的绘画技巧。当2岁左右的幼儿在纸上涂鸦时,家长只需要从旁鼓励,不需要作出任何评论;4岁左右的幼儿有了观察与表现的欲望,画面开始呈现想象的故事,家长可以适当给出提示,但不要对幼儿的画提任何意见,因为成年人不容易走进儿童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与提示。
    根据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心理格局的成长和认知的过程,是以不断地刺激、打破原有格局,不断重建新格局的方式进行的。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要做到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增加刺激,至于以后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理论似乎与我们当前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示范似乎成了一个必做环节,从教多年,我发现示范并不能对幼儿开发性思维和想象创作提供实际性帮助,它最明显的影响,就是让幼儿忍不住去模仿。增加刺激的方式很多,只要不断让儿童注意他不知道的东西就行。比如在给他们播放动画短片时,一个画面过去了,我会问他们:“刚刚那个画面,桌上放的是什么?”“主人公的口袋里装了什么?”以此提醒他们要注意细节。
    二、儿童画向绘画过渡的表现方式
    1.构图与想象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绘画会渐渐失去兴趣,教师不能把成人的绘画图式硬加给这类儿童,而是要结合孩子的成长特性,逐步让孩子做一些练习。
    例如,图片的引导会起到一些作用,教师让学生根据两幅图片里的内容,组合成一幅画,这时可以教孩子取与舍、主次虚实关系、画面的中心等概念。这种练习既有具体的图像参考,又有一定的限制,同时也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一种向绘画过渡的过程。
    2.比例与透视
    要画好一个物体,重点在于比例和透视。了解比例关系,教师需要告诉孩子,如果没有其他东西参照比较的话,你根本无法知道一个人物的大和小,可以试着把平时生活中比人大的画小,或比人小的画大,通过比例的改变,画面会变得十分有趣,这种练习让孩子印象深刻,也能感觉到比例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询问他们的感受,同时告诉他们物体与画纸本身的比例也很重要,太大或太小都不好。在今后的绘画、写生过程中,教师也要将绘画中的术语教授给孩子。
    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孩子画透视图,写生一把椅子、一辆车,甚至一块稻田,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透视关系,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在画风景与透视的表现中,关键在于掌握规律,把握观察和主观感受的结合点,不要过于强调写实技法,画得不像都不要紧,画大自然中的一些复杂景物,对孩子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过于强调真实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甚至不敢去表现。
    3.色彩与观察
    在孩子的观念里,色彩是印象中的色彩,天就是蓝的,草就是绿的,孩子们画的都是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感觉到或看到的。在走向绘画的过程中,除了从平面走向立体,还应从概念走向现实。
教师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会观察,天不一定都是蓝的,如阴天、雨天、晚霞、朝阳、近处的天空、远处的天空等;草不一定都是绿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草的颜色都不一样,阴影中和阳光下的草也是不同颜色等。教师还要让孩子观察远处景物的色彩变化,提问孩子:为什么远处的东西都好像是灰灰的颜色?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化,近处的色彩显得更鲜艳,远处的景色会比较模糊。对孩子而言,透视的原理是很难理解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多鼓励赞扬,经常提醒孩子注意观察,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自己说出事物的区别。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