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6期 总第5308期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6期  下一期
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
来源: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 作者:华芳 发布日期:2016-10-27 13:47:44

    在一年多的行动研究中,笔者在课堂中进行了大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实践和探索。本文通过设置开放情境、引导动手实践、制造认知冲突、突显回顾反思、引领发问范式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设置开放情境——让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迹可寻”
    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何为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的数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情境的开放性。一是情境内容的开放,变完整为不完整,越是关键的、重要的内容,越不要轻易给学生。情境内容的缺失给学生的思维指引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就“有迹可寻”。其二是情境结构的开放,变严谨为框架式,使其具有可变性、可延性和包容性,将具有相同结构的问题序列进行整合,在变化对比中寻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脉络。
    二、引导动手实践——让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据可凭”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确,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借助动作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同时这种对每个个体而言“独一无二”的亲身经历和具体活动经验,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据可凭”。其次,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操作者还是观察者均是“全员参与式”地“卷入课堂”,前者是“身临其境”,后者是“感同身受”,无需教师引导就能凭着直觉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制造认知冲突——让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感可发”
    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以“生活经验、学科经验、知识经验”为起点,不断建构新意义、新经验的过程。教师应该紧扣知识的生长点、关键点、转折点,置学生于认知冲突的漩涡之中,让学生在心理与认知的困顿中明确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完善和确认问题,进而清晰地表述问题。
    四、突显回顾反思——让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源可取”
    回顾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自我梳理、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思维活动。它的内容比较宽泛,可以就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回顾反思,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效,更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了素材和源泉。
    五、引领发问范式——让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法可依”
    学生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尤其是已经习惯面对教师满堂问的学生,毕竟从感觉到问题进而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来,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更为深刻而复杂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引领发问范式,结合实例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切入点和角度,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法可依”。很多时候,学生提问时的语言表述是零碎的、不完善的,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补充完善,师生共同梳理出清晰的课堂学习目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班级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了,学生每节课都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如何让班内大多数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提炼更具操作性的培养策略,是我下阶段研究的重点。我将且思且行,在行动中探索和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和积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