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6期 总第5308期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6期  下一期
做“加法”还是“减法”———基于“数学能力”的“前置性学习”设计微探
来源: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作者:夏爱玉 发布日期:2016-10-27 13:54:23

    数学课堂进行前置性学习,究竟给数学课堂教学增加了什么呢?这样的课前学习的增加又能为数学课堂教学减少什么呢?这是每一位进行“前置性学习”实践研究的教师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前置性学习”实践研究的“加”
    “前置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课堂上的内容前移放在课前学习,那样是让数学课堂40分钟变成60分钟甚至更长。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放在课堂教学前进行“前置性学习”呢?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实施呢?这是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追寻的。
    以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节校内研究课设计为例。这节课,教师认真地准备了精美的板书贴画,录制了课前微视频,打印了前置性学习单。这节课的微视频中,教师集中讲解了例题“凑十法”。这个方法应该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而出,即9和1凑成十,10加几就得十几,这样计算9加几很简单。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因而不能通过教师简单的3分钟的微视频来取代学生操作感悟的经历。
    如果细看前置性学习单,发现有很多课堂上的新授部分学生确实已经都前置性学习了。比如例题的填写,“试一试”的完成,还有“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完成,基本上是将“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的内容复制到学习单上,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在数学书上来填,也就不必打印“前置性学习”单了。
    “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其实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可以有这样的两个部分:一是找准生长点:学习本节新课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可以设计一些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基础。二是找准学生适度探寻点。本节内容哪些是学生自己“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哪些是学生放开思考后,课堂上才能更好讨论交流的。
    以《9加几》这节课为例,运用学习单,就是学生自己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现了各种9加5的错误,有的把5分成4和1而不是分成1和4,有的把9和1凑成10的位置上写十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逐个分析错例并纠正。这是进行了“前置性学习”后的效果呈现。这一部分的设计因为有了学生学习后而呈现,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新知,这才是对前置性学习的一种有效使用。
    二、“前置性学习”实践研究的“减”
    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新课中的练习钻研了一番。有的把教材的练习题修改,和前面的新授贯穿成一个完整的情境。有的把教材的练习题素材修改成学生更喜爱的内容。有的增加练习题,拓展本节课的知识面。有的把练习课的形式修改为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很显然,教师对于练习题的处理都是恨不得多一些,拓展宽一些,形式活泼一些,很少有教师愿意减少一些练习题。
    仍然以《9加几》这一课为例,这节课的练习主要是9+2到9+9的算式。有一位教师设计了小蚂蚁搬家的题目,这是依据课本。后来又设计了过山洞的游戏,其实练习的内容都是9+2到9+9的算式,看起来形式不同,但实际是一样的,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设计两个游戏细细想来也是有道理的,数学课确实应该做到精讲精练。无论是小蚂蚁搬家还是过山洞的游戏都是很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形式确实难以取舍,但是如果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层面来看,确实是可以选取一个的。小蚂蚁搬家的练习面没有过山洞的练习面广,如果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立足于学生的发言面而言,可以选用过山洞的游戏。不过,这个练习对于学生们的要求比较高,可以依据具体学习情况来定。如果学生掌握情况好,可以新课用,否则可以放在练习课上用。
    生命化数学课的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仔细琢磨,有的环节可以做加法,有的环节可以做减法。实质一样的练习,哪怕形式再好,也是可以减去的。节约的课堂时间,多一些给学生,让学生多一点感悟的时空,让数学学习真的发生,而不是为了追求高效、走过场。
    为什么普通教师把名师的经典教学设计拿来使用却不一定能达到名师的效果呢?其实不仅仅是学生不同,教师不同,而是有一部分是数学“教育化”的潜移默化的内容蕴含其中,是无法复制的。
精心设计好前置性学习的“加”与“减”,不仅仅是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