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6期 总第5308期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6期  下一期
在课堂情境中提升小学生数学学力
来源: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 作者:张焱 发布日期:2016-10-27 13:55:04

    前些日子,我在2016年1月出版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上看到一篇《让学习真正在儿童的生命之中发生》的文章,该文介绍的是江苏省扬中市梅岭小学的“未来课程”计划。梅岭小学“未来课程”与我们正在实施的“真学课堂”要求都是基于“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题,旨在融合与整合学生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知识与未来的创造,让学习真正在儿童的生命之中发生。因为只有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小学生的数学学力才能得到质的提升。
    一、追溯知识源头,错误也精彩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捕捉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正如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在融错的教育中,积淀的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行为,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转化的通道。
    1.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好方法是学生自己在学习实践发现掌握的,教师要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学习原则,才能让学生体验深刻。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经历策略选择的过程,获得深刻的体验。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解决了问题,这种策略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合适的、最好的,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内驱力。
    2.立足童心,激趣创新
    “童心数学”认为,有价值的学习不是人云亦云,不是记住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而是在前行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现在的孩子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术语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视而不见,以至于在学习中会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例如,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单位:一辆集装箱的容积是24(米);我们教室的面积是48(平方分米)等。
    正如特级教师许卫兵所说,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缺少基本的数学感觉,生活经验和学校经验缺少必要的联结桥梁。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将这些错误与实际生活共同出现在一定的情境中,将学校经验生活化,让小学生既要阅读书本,更要阅读生活,融入生活。
    教师要基于提升小学生数学学力的需求,把生活世界作为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和延展性,提升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现象的深刻理解。
    二、关注学习过程,路径要多元
小学数学学习,不但要注重结果,夯实“四基”,更要关注过程,培养“四能”,养成学生敢于尝试和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尝试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
1.问题驱动,纲举目张
课堂学习以问题为统领,抓“茎”找“枝”寻“叶”,把零散知识串成网格、汇成“集成块”,突出核心知识的无形价值。
教师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活动中时时可以用数学,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2.操作体验,触类旁通
教育家杜威说过,当儿童来到学校时,他们的生活经验就基本中断了,生活经验和学校经验之间缺少了某些共同的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和操作体验是生活经验与学校经验间最有效的联结。让学生找到所学知识的生活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强烈的学习内驱。
3.媒体自学,举一反三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要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的正迁移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巧妙交流与睿智应答也能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零散知识与感悟及时链接到原有知识网络,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柳暗花明的通天坦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大核心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学力的提升应落实在老师所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中,体现在真学课堂的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完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自我超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