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7期 总第5316期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7期  下一期
小学生“模仿与借鉴”写作教学的策略
来源:连云港市中云中学 作者:王丹 发布日期:2016-11-07 14:05:49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目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模仿与借鉴一直最简单而有效的模式。茅盾先生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有效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文本,指导模仿与借鉴,确定习作方式,逐步实现让学生“会写”作文。
    一、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会写心作
    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抓住语汇材料和方法摹写,降低习作难度,会写习作。
    1.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字、词、句”,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词句,并能炼进重点的语段,仿写,如:
    【教学片段一】第六册写人叙事文章《花瓣飘香》对人物的描写,通过提示语来展现人物性格。
    课文:“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练习:模仿填空
    放学路上,我一蹦一跳地回家, 对妈妈说:“妈妈,我这次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妈妈摸了摸我的头, 说:“你真棒,可不要骄傲呀!”
    三年级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还不能全面掌握写人的方法或者运用不够熟练,通过借助教材文本,在摹写的基础上,能让学生简单有效地掌握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
    2.能够积累教材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掌握这些语句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如:
    【教学片段二】第六册习作3《我的发现》,借鉴文本,联想“发现”的内容。
    出示: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练习:
    (1)思考,这些语句写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2)学生仿写交流:出示校园图片。
    习作中,学生不是不能“发现美”,而是不会“书写美”。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词汇量,语言缺乏组织性,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联系生活,启发想象力,练习习作。
    二、以经典书目为蓝本,引导学生乐写习作
    教师要以经典书目为蓝本,指导学生阅读方式,借鉴阅读文本的形式,强化学生的习作水平,使其乐写习作。
    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认为:“要求知识,最普通、最经济的方法还是读书。”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推荐阅读文本的篇章或文章语段,以“读——品——写”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边读边写,提高写作的能力。如:
    【教学片段三】《鲤鱼的遇险》阅读指导课
    出示:清澈见底的小河是鲤鱼们的家。白天,金粉似的太阳光洒在河面上,又细又软的波纹好像一层薄薄的轻纱。在这层轻纱下面鲤鱼们过着十分安逸的日子。夜晚,湛蓝的天空笼罩着河面,小河里的一切都睡着了。鲤鱼们也睡着了,连梦儿也十分甜蜜,有银盘似的月亮和宝石似的星星在天空里守着他们。
    练习:
    (1)自由朗读这段文字,抓住重点词句,品一品这段文字美在何处?
    (2)设置场景,片段摹写。
    三、以鼓励为动力,引导学生分享习作
    无论是模仿教材的言语,还是借鉴阅读文本上的文字,对于形成的习作没有进行系统地发声交流,也只是一种“哑巴”式的学习。最终,这种“安静”的习作只是“闭门造车”,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涩与陌生。因此,在写作的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创设语言交流环境,让学生尝试朗读自己的作品,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分享习作。
    总之,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阅读文本,重视模仿“脚踏板”的作用,让学生认识进而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引导通过借鉴进行“思想风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与辨析,提高写作水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