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7期 总第5316期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7期  下一期
现代教育技术用于语文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来源:无锡市育红小学 作者:周丽玲潘旭敏 发布日期:2016-11-07 14:55:50

    毋庸置疑,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感官,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但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过度使用,用得过“滥”
    时下有一些年轻的语文教师,一味地赶时髦,为了响应教学现代化的号召,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于不顾,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赤膊上阵”,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板书,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
    2.流于形式,被动使用
    许多年龄较大的语文教师,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固有教学习惯的影响,往往在语文课堂上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比较抵触新兴技术的应用。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仅仅停留在机械模仿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显得流于形式,使用得很被动。
    3.过多预设,影响生成
    语文课上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是教师课前做好的,课件一旦定型,其内容和程序往往固定不变,这就导致了很多语文教师从上课到下课,自始至终都亦步亦趋地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无暇顾及学生的反馈,更谈不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了。这样的课堂,教师和学生被“人——机”交互代替了“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原本应该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黯然失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剖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的来自于教师自身,也有的来自于学校等教育相关部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标准误导
    教师盲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评价标准的偏离。现代教育吹响了课程改革的号角,教育主管部门约定俗成地把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也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评价标准虽然肯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教育中的地位,但是无形中给现代教育技术披了一件华丽的、蒙蔽人视线的外衣。
    2.教师认识有误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出现偏差。在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评委钱梦龙指出,“参赛课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存在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甚至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课文理解片面化。而且,这种不妥当和不正确在语文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建议可以从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自身两个方面入手:
    1.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需正确引导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深刻反思现代教育技术介入课堂失衡的原因,不盲目地以其应用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引导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学校要采用多种办法,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教师应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教师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性质、优势以及不足有深刻的认识。例如教授科普知识短文《蝙蝠和雷达》,如果仅仅通过讲解文中的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明白蝙蝠飞行和雷达间的联系。假如教师能够借助蝙蝠飞行和雷达探测的画面对比讲解,则可以让学生更易理解抽象知识。如果教师由此放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凡是涉及飞蛾、蚊子等,均显示相关图片,那是将语文课变成科普课。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权衡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