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8期 总第5324期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8期  下一期
点睛之“问”———《黄山奇松》教学谈
来源:新沂市瓦窑小学 作者:房建国 发布日期:2016-11-17 10:22:10

    《黄山奇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尽情欣赏了黄山松的“奇”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有没有想过黄山奇松的背后还有什么奇?”一片沉默后,小手如林。“老师,我感觉黄山松很奇妙,但是大自然更奇妙!是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黄山松!”韩宇激动地说。“老师,我认为作者的文字更奇,没有作者的文字,我们怎么能欣赏到黄山奇松呢?因此,在我心中,黄山松奇,作者的文字更奇!”一向对文字很敏感的才女李念倚娓娓道来。此时,更多的学生脸上写满了惊讶、欢喜、兴奋。
    这个问题,是画蛇添足,还是点睛之“问”?对于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教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怎么问?为什么要这样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我在完成教学目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窃以为,妙处有四:
    一、视角独特,平添惊喜
    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跳出课文看课文,让他们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又一次思维的冲击和意外的惊喜。当他们浸润在黄山奇松中,已被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深深吸引。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必须快速转换思维视角,不能再停留在品味文本语言的阶段,如同欣赏美景,到了尽头,忽然山峰一转,刚才的美景尽收眼底,景虽然还是原来的景,却更新颖更别致,不是平添了几分惊喜和愉悦吗?
    二、挑战思维,深入探究
    问题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挑战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思考欲望。黄山松的奇,已然深入每个学生心中,他们的内心有感触、有震撼,黄山松的“奇”犹如一曲优美动人的旋律,久久回荡在每个学生的心头。此时,让他们接着探究“奇”外之“奇”,这样新鲜有趣的问题,必会引导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引发他们产生积极的探究行为。好奇心的驱使,终会引着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处前行,美丽的思维之花,定会绽放在每个学生的心间。
    三、关注表达,提升智慧
    一篇课文的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从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智慧,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黄山奇松》语言优美,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极好素材。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让熟悉的文本“陌生化”,让他们用全新的感觉回眸文本,揣摩文本,感受文本。原来,神奇的不仅仅是一棵棵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更神奇的是作者的语言,没有精妙的语言描写,哪里看得见奇特动人的黄山松?像作者一样,能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化作情趣盎然的文字,不是件奇妙有趣、高雅美妙的事吗?倘若每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能自觉关注作者的文字,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那语感的培养,表达智慧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就轻松而愉悦了。
    四、热爱自然,拥抱生活
    语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引导学生爱上生活,学会用语文的方式快乐生活。这个问题,意在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更开阔、更美好的大自然,让他们关注自然,喜爱自然,感受自然。他们会豁然开朗:黄山松的奇,只是神奇的大自然之一隅,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是无限美妙之一种。此时的顿悟,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和大自然一样开阔、一样博大!这是文本情感熏陶的美妙结果,更是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