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8期 总第5324期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8期  下一期
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渗透例谈
来源: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群力小学 作者:端义云 发布日期:2016-11-17 10:32:57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两大类: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指向语文的工具性特点,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指向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渗透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完全可以的。
一、探求字形之趣,感悟先人智慧
学生在学习生字“餐”时,上面部分容易写错。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右上部分的“又”字,实际上是一只手,左上部分是以刀插肉,合在一起就是以刀插肉吃。同样在教学“虐”字时,引导学生想:下面部分实际是画着老虎的爪子,爪子反过来撕咬猎物,当然就有残暴的意思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认识到先人的智慧。
二、透析词语之妙,感悟文化内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望明月”与“思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学生说不清楚。可以让学生来做一做填空:一( )明月。学生说:“一轮明月。”“为什么用‘轮’呢?”学生说:“明月是圆月。”“是呀,月亮都圆了,可是,我们一家人什么时候才能团圆呀!”
《安塞腰鼓》中有一句“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里的“衣衫”为什么不说“衣服”呢?“衣衫”这个词是陕北人的口语,正是文章中“衣衫”“后生”“老南瓜”这些词的运用,让整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陕北风情。
三、品味语句之巧,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的姿势》中,人们赞颂谭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英雄”怎么会不死呢?谭老师不是明明牺牲了吗?这句话实际是汉语当中特有的互文见义的现象,意思就是“英雄的精神不死,英雄的精神千古流芳!”
《负荆请罪》一文中,有个反问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教师让学生改为陈述句。学生改为:“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教师再追问:“是这样的语气吗?”学生马上会纠正:“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通过句式转换的训练,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比较段落异同,感悟语言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中有一句话:“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什么是“小熊星座”呢?学生不知道“小熊星座”,但知道“北斗七星”。让学生用我们中国人的口吻来说这句话:在灿烂的星河中,会找到“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所在的那边就是北方。
《大自然的文字》中还有一句话:“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这一句用了两个“它”,应该改为“如果在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对原文修改时,习得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
五、深究篇章之理,感悟写作主旨
《麋鹿》一文在介绍近现代麋鹿的遭遇时,时间尤为准确: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等。这是为什么呢?细读课文不难发现,麋鹿命运的背后是国家的兴衰。珍稀动物尚且如此,没有强的国,哪有富的家?
与之相反,《牛郎织女》一文的时间交代就非常模糊。为什么要用这些不确定的词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这样的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传说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使用一种语言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必要刻意去关注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学生在明确了所学习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之后,反复实践,“习得运用”,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自然包含其中。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