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9期 总第5332期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9期  下一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来源:无锡市稻香实验小学 作者:李钰 发布日期:2016-12-02 14:47:30

    很多时候,我们呈现在课堂上的都是教师想要的,而非学生需要的。要想真正让学生学有多得,就必须呈现真实的课堂,关注学生实际,从“顺”“聚”“推”三个步骤展开,达到从真实到扎实的过程。
一、顺——顺应学生思路,整体把握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孔子游春》这篇课文通过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游春、论水、言志三件事,展现孔子的教学观和人生观。为了适应学生阅读文章的规律,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师:打开书本,我们来读读课文。(相机正音)
师:孔子游春时,跟弟子们主要谈了哪两个问题?(论水、言志)
师:课文是用哪几个小节分别来写的呢?(3~9、10~19)课文的1~2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游春)
读一篇文章,除了要弄清作者真实地表达了什么之外,要更多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需要字斟句酌,更要高屋建瓴,把握作者的思路、文脉。
二、聚——聚焦学生重点,分段突破教材
文章的重点,应该也就是文章的切入点。打通作者与学生情感的“门”,学生就能顺着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魅力。“春”是《孔子游春》的重点之一。那孔子游春,欣赏了怎样的春景?文章第二小节的内容安排非常巧妙,先是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接着运用对仗、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曼妙。我设置了两个板块:
板块一:
师:文章中有一些词语写得特别美,谁来读一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春天?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天的感觉啊!文章就是这样给我们描绘的,读第2自然段第一句。
通过结合词语教学,我出示四个描写春天的词语,让学生说说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春天。学生畅所欲言,从“阳光普照”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桃红柳绿”看到灼灼红桃挂枝头,爆青的柳树翩翩起舞……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四个词就展现了美丽的春景。学生从重点词语入手,读出单薄文字背后的画面。
板块二:
出示第二组词语。(齐读)
师:你喜欢这组词语吗?有什么新发现?你最喜欢哪个?
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这位母亲。读好这段话。
师: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多美好。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像诗人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让我们将第二小节读好。
课文第二小节第二部分展现了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文章通过对仗的文本排列,展现了春天的广阔之美、灵动之美、甜蜜之美。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重排文本,学生一看就了解对仗的形式:
广袤的大地  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  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  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  甜蜜的絮语
接下来,我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感受大自然的特点,学生畅所欲言。诗歌的形式、诗意的理解就在变化中展现。
三、推——推进学生难点,字词升华教材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认为,“学生会的不要教。”其本质是什么?了解学生、读懂学生、研究学生!孔子带学生游春讲学,面对泗水,孔子告诉学生“水是真君子!”水作为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学生在理解这四个特点时,对于大爱无私的德行、目标专一的志向和荡涤心灵的教化都能理解,唯独对“情义”二字理解困难。明确了学生的难点,我这样设计:
生:我从“或方或长”这个词语看出水——
师(相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流进池塘里就是——方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泻千里的水是——直的。水遇方变方,遇长则长,它不断改变自己,适应别人,这就是水的——谦虚、和顺。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谁能把这种情义读出来?
我抓住“或方或长”展开,结合学生学过的古诗,学生马上感悟到水的平易近人,这就是和顺、温柔的情义啊。一个有难度的词,给予学生一个思考的平台,既解决了难点,又提升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顺应学生思路,整体把握教材;聚焦学生重点,分段突破教材;推进学生难点,字词升华教材。“顺”“聚”“推”,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让真实的课堂展现了出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