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微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0期 总第5340期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0期  下一期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江苏省东台中学 作者:石小凤 发布日期:2016-12-19 13:22:50

    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为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氛围,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通过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
例如:在讲《声音信息的加工》时,我事先用小纸条写上三句日常用语,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表演这三句,让全班的同学来猜是什么,前提是不许发出声音。这样学生积极参与,也提高了兴趣。
2.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既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课前精心制作的PPT、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也可以把精力完全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例如,在讲《Flash动画制作初步》时,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Flash作品,在学生进机房时播放,使得学生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皮亚杰认为,学生接收新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造“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做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结论的延伸及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习的知识,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多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可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教学过程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问题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问题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
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