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1期 总第5348期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1期  下一期
目送足矣,不必追
来源: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二(2)班 作者:李灵 发布日期:2017-01-03 10:30:52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龙应台的文风,清新淡雅而不失深意。而今有幸拜读了她的《目送》,便惊觉了父母子女一场的真谛。
    文章的最开始,作者首先描写了儿子华安的成长历程。作者见证了儿子由对自己的依赖逐渐变得独立孤单。他从前在分别时会不断回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形愈加少见。作者期待儿子的回头,却又深知,孩子长大以后终将离父母远去,因而这种期待无根且无望。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终于随时间的推移横亘在两代人之间。便纵是同路也不愿搭同一部车的理由,或许只有每一个经历过成长的少年才能知晓。少年用一把锁锁上了他的心,并那样清晰地告诉父母:“目送足矣,不必追”;而父母只能于回忆中取暖,于是自此一枕荒凉。
    然后作者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与华安不同的是,作者仍旧眷恋着自己的父亲,哪怕是在成年之后。这多半是性别差异所致。但不可否认,作者对于亲情看得极重。在分别之日让我的目光代替手爱抚你,让我注视着你渐行渐远,这是怎样一种炽热的情感啊!而当诀别终来临的时刻,作者犹自注视着自己的父亲没入门后,再多的爱与泪、不舍与欣慰,再多的哀恸、再多的祝福,最后全化为那风中的一指烟尘,再无处寻觅。
    于是思绪恍惚回到了童年。彼时年幼的我被父母送至居于城外的祖父母家中,而那时的我尚依赖着父母,于是犹记得父母离开时我哭得歇斯底里。我从家门口奔出去好几米远,想追赶那离去的身影,却终究是徒劳,只剩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依旧清晰地回响在耳畔。于是我最后只能呆呆地伫立在路边目送着他们离开。现在想来,儿时那么多欢快的记忆之中,只有这个显得有些刺眼。或许正是那时那种孤立无援、近乎绝望的感觉促进了我的成长,我像是在一夜之间就那么长大了。适逢其会,猝不及防。大概这也正是父母的用意了。他们自知无法陪伴我一生,便想让我早些知晓这世间的规律,便愿用这短暂的别离换我此后的自在独行。父母此行中的深意直到多年后方被悟出,于是感激与歉意更深。
    现在,我已迈入高中大门,父母却仍是放心不下,仍要目送我进入校门后才肯离开。这像极了作者母子两代的目送。原来天下父母都是这般,从不肯轻易言说自己的担忧;他们只是在你背后这样看着,这样默默地注视着你,知道你一切都好,才能稍稍放下自己担忧牵挂的心,默许着你走远,直至远出他们的视线。若是能就这样走出他们的视线,实现了独立,我们也就算真真正正地长大了;若是不能,走不下去中途易辙了,回过头,他们仍旧是我们的港湾。这是一场关于成长的目送,无关风月。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描述了一场关于生命的目送。人生在世,我们不得不以父母的老去换得自身的成长。在父母生命的最后一刻,子女被死神胁迫着目送父母的离去。这是肉体上的诀别,因为今后再没有那样无条件爱你的人了;然这又是精神上的永生,因为自此之后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带着那些最美好的点点滴滴。
    诚如华安所言,“目送足矣,不必追”。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珍惜身边的每一人,便足矣。
指导教师:曹成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