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中国▪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9期 总第6086期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9期  下一期
以“心”润泽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郝慧佳 发布日期:2021-11-29 08:45:59

我不是班主任,也不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只是一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生涯没有那么多感天动地的情节,但是也有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遇到过一位“问题学生”,也就是这位“问题学生”改变了我固有的一些教学理念,他叫小遇。当听到大多数教师给小遇的评价是“问题学生”,我微微有些头疼。所以在正式接手他之前我多方打听了一下,听说他上课睡觉、接话茬,课下永远是嘴上说着要努力,实际上却总是到处闲逛。经过一番了解,他给我的感觉只是贪玩了些。尽管他在大家眼中有很多问题,我也没有想过放弃这个学生,反而觉得他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暗暗发誓,要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影响他,帮助他成为一名好学生。


上生物课时,我发现他并没有我听说的那些毛病,只是上课听着听着就“倒”下了。每节课我与他的互动一直是在“点醒—睡着—点醒—睡着”的循环往复中,这让我感到有些庆幸,也有些头疼。


课下他是个很懂礼貌的学生,碰见我还会主动打招呼,丝毫没有那种混不吝的样子。一来二去,我们从一开始的打招呼到能互相逗趣几句话。可他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熟悉而对生物这门学科感兴趣,反而开始在课上接话茬,甚至联合其他同学传纸条,这让我很生气!我当时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但我的批评并没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他反而和我有了隔阂,甚至有了不听课的苗头。


为了让他好好学习,我多次尝试与他谈心,试图化解我们之间的矛盾。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存在一些问题。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于是在帮助小遇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习惯这件事上,我有了新的思路。


我想引导他找到学习的方向,为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相信他,和他站在同一个角度思考。偶然一次聊天,我得知他对未来的规划:他想当兵。这让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我先和他聊了聊他想上的学校,又以学校的录取分数为切入点探讨了他的成绩,他也意识到自己该努力了。在后来的课堂上,只要我一说:“小遇,你见过哪个兵是一边睡觉一边训练打仗的?”他便会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认真听课。


在课堂外,我也常常鼓励他,给他信心。慢慢地,在课堂上他开始主动回答问题,这让我很开心,即使答错,我也会鼓励他继续努力。我察觉到了他眼中那份坚定、努力的决心,这让我感受到了他其实并不笨,他能学好。我要激励他,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形成良性循环。


之后的课上,我提出的稍有难度的问题,小遇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回答。我在课上表扬他,并带着期待的目光对他说:“我希望你在每节课上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他点了点头,眼睛里迸射出喜悦与坚定的光芒。通过后续的观察,我发现他上课的态度认真多了,课后还会主动找我问问题。


在帮助小遇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工作就像一门艺术,看似简单,但要细细琢磨,既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也要懂得和学生相处的方法。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但也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一句简单的话,真的能影响人的一生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些话包含着浓浓的师爱。在我看来,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同时,学生也在帮助教师成长。


从小遇的身上我深刻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对工作保持热忱外,我还要保持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诚心。只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我相信我和我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我们会并驾齐驱,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标。我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我是老师也是朋友,我们是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