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中国▪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9期 总第6086期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9期  下一期
在阅读中提高教学水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悦 发布日期:2021-11-29 08:49:33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人,包括教书育人的教师。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名为《课堂上最重要的56件事》的书。读完整本书,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有了新的想法,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做如下改进。


一、解放学生的思维


书中提到:“许多教师在学生尚未发问时,就已经给出许多答案。”虽然新课标从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年了,可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还只是给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要想解放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情境。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思考,接着创设情境带学生去传统节日大观园中浏览他们喜欢的传统节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多读多写。”要让学生多写,就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勇于、勤于写作。这本书中提到“最优秀的教师不会忘记当学生的感觉”给了我启发。其实,教师不应该过分看重自己,而应做到换位思考。回想当年,我们做学生时写作文也有压力。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书中指出:“面对学生要怀善心、耐心和爱心,有些学生需要我们为他们加油鼓劲而不是发号施令。”的确,给学生鼓励对教师而言是举手之劳,对学生而言却可能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希望。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


眼睛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利用好视觉这一感官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比如教学《一匹出色的马》时,文中有不少关于环境的描写,我在网络上找了相应的图片制成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书中的美景,掌握重点生词的含义。如果希望学生善于观察,那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比如每天和学生互相分享一些新发现,给予做得好的学生一些表扬,营造良好的风气。


四、解放学生的嘴


我们都知道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很多教师还是会忽略学生的声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张嘴表达尤为重要,那么,该怎样让学生乐于发言呢?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在学生举手发言后,教师要竭尽所能地用“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等话语来鼓励学生,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故意犯一些“错”,鼓励学生指出“错误”。比如去年在上《心愿》这一课时,我故意把“愿”写成上下结构,学生很快就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了学生。从那以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更高了,也都愿意举手发言了。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可以到校园、社会中学语文、用语文。比如,在学习《传统节日》一课时,我们学校正好请了民间表演艺术家来表演。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那么有的学生可能连这个习俗具体是什么都不清楚。因此,我把这课分成两课时,一课时在教室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一课时观看表演,部分学生还和演员学习了如何表演。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将原本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内容变成教师灌输,折损了课堂的质量。正如书中指出的,教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一些时间。那么,如何解放学生的时间呢?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脑思考。我们学校正与北京创造力·教育合作开展C-STEM课程,这个课程提倡学生多思、多听、多表达,把时间交给学生,通过思维转盘完成每节课的问题探究。


综上所述,读完整本书后,我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我会时刻用书中提到的优秀教师的品质来鞭策自己,为我的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环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